总会新闻

首页» 新闻中心» 总会新闻

第七期“校友导师计划”预科课程第六讲—— 阅读“生命的从容与璀璨”

时间:2022-06-06 来源: 作者: 编辑:

“生命教育并非悲观沮丧、谈‘死’色变的,我们谈论‘死’是为了‘生’。6月1日晚七点,路桂军老师通过腾讯会议就“生命的从容与璀璨”这一主题进行了交流分享。他以亲身见闻讲述了安宁疗护工作的故事,给学徒们带来了一堂意义非凡的生命教育课程。

主讲导师:路桂军,主要从事疼痛医学相关疾病的诊疗工作和临终患者安宁疗护。路桂军老师在诊疗过程中重视患者就医体验,关注患者生活质量,倡导医学人文与医疗科技融合,并从事生命文化推广和叙事医学写作。

课程回顾

一、生命的重要性

课程开始,路老师请同学们观看了两个视频:一个展现了医护人员极力抢救濒危的新冠肺炎患者的情景,另一个以拟人手法描述了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最后40秒,大脑、心脏等各器官的对话。由此引出话题:在生命的尽头,是通过器械抢救让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还是应该尊重生命逐渐远去的自然状态?

随着对安宁疗护工作介绍的展开,同学们开始思考和探讨:当经济状况不同的人到达生命终点时,他们接受到的待遇应该是不同的还是相同的?在后续的探讨中,同学们认识到:生命是平等的,是值得被敬畏的,不应该用钱来衡量生命所接受的待遇。作为安宁疗护人员,应该无差别对待每一位患者,尊重每一个生命。

路老师还介绍了一位盲人歌手——周云蓬,他的梦想就是游历世界,用耳朵倾听世界。他用歌声表达了对这个世界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二、生命之“爱爱见”

爱——安宁之灵魂
爱——见多维人生
见——证生命与爱

路老师认为,爱是安宁疗护中最重要的。身体上的疼痛,可以用器械、药物进行治疗。但是,心灵上的痛苦,需要用爱和倾听治愈。

路老师列举了不同年龄段病人的故事,告诉同学们多维度的爱。

76岁的临终病人——临终前写诗,倾诉对老伴无尽的爱意。

46岁的年轻患者——捐献器官遗体,表示会在自己的遗体上写”你一定要成为好医生“,表达了对于生命的大爱。

2米长发的老奶奶——出于对老伴的爱,她不允许别人剪她的头发,因为长发是为大学时心爱的小伙子所留,至今已经留发60年了。

……

讲座过程中,路老师以患者安培浩为例,从主管医生、主管护师、社工人员、值班医生和他的亲人等多个角度,讲述了安培浩的故事,诠释了生命的爱与顽强。

在所有医生、护理人员的回忆中,安培浩不仅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也是一位勇敢同病魔对抗的战士,值得无限尊重。更令人敬佩的是,安培浩在生命最困难的时刻仍保持求知精神:精神意识清醒时,他一直研究阅读关于自己所患疾病的医学书籍,享受知识的灌溉和生命的美好。

通过观看安培浩的视频,倾听他最爱的音乐,同学们深深地记住了这位传奇、优秀、勇敢和坚强的少年,他用自己的方式让25岁的青春绽放地无比绚烂!

从安培浩的故事中,同学们明白了一个道理:生者能做的事情,不是对未知的生活充满恐惧,而是珍惜每一位逝者不能享受的当下,要掌握幸福的能力,先主动爱别人,然后收到别人的爱。

三、精华总结

课程结尾,韩晓晨校友,学校档案馆、校史馆馆长,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喜玲老师分别对本次课程进行了总结与分享。

韩晓晨校友分享了自己陪家人对抗病魔的坎坷经历,那是多么的漫长而又艰难,但也正是这段经历的洗礼让她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人不仅要积极面对生,也要坦然面对死。生命短暂而多变,不知死、焉知生。每一个人都要珍惜当下,尊重生命,在每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里高歌。

赵喜玲老师则将安宁疗护总结为一种大爱,一种体现着对生命无限尊重的大爱,这种大爱所传递的精神正与首经贸校友会的价值观“重情义、有温度、传递爱”所契合。“人最大的需要是被需要,人最大的幸福感源自于能够伸出援手帮助他人。”赵老师鼓励同学们在细致感受他人爱的同时也不要吝啬自己的爱,在努力助人的过程中传递生命的温暖,实现生命的价值,就如同路老师课上讲的“余晖下,我摇着橹陪您出海,为生命洒下最后一网,让生命满载而归”。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使生命之重不断增值,也正是在这美好的关怀下,生命的价值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通过本次课程,同学们深刻地感受到生命所带来的震撼,也为路老师及其团队的美好品质所感动,他们把自己化作一味良药,将大爱融入病人的疗愈过程中,用安宁疗护给家属、亲朋带去抚慰与无尽的温暖。这体现的是不仅是一份勇气、一种责任,更是对生命的尊重,而这也正是本次生命教育讲座的意义所在。

生是可贵的,人对于生是充满渴望的;死是生命的必然,即使到达了生命的最后一天,临终者也同样值得被尊重和善待。谈及死亡,更多是要唤起大家对生命的敬畏和爱。虽然我们离生命的尽头很远,但是尽头的课教给同学们的,除了学会坦然接受生命的离去,更是要给予生命最大限度的的爱与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