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2 来源: 作者: 编辑:
年华似水,岁月如歌
那一年,你从母校毕业
扬帆起航
在毕业30周年之际
让我们在云端
探寻青春回忆吧!
2022.11
一、选择
1988年的秋天,我从河南偏僻的农村带着忐忑、充满希冀地走进了首都北京,来到了北京经济学院,开启了我的大学生活。初入校园,我这个从没出过远门的乡下孩子充满了好奇。道路两边摆放的串红生机盎然,教学楼上的爬山虎依然青翠欲滴。校园虽小,却整洁有序,充满活力与温情。(计划统计专业1988级校友王联京)
1988级保险专业同学在窦店合影
为什么要上大学,一开始是母亲说的,她中专毕业,工资29.5元,大学毕业工资56元,那时候一个人一个月生活费就9元,所以能多26.5元对当年的我绝对是不小的诱惑。再加上读书成绩还行,老师也常常鼓励我一定要成为有用之才,为社会做贡献,所以我高中的理想就是考上好的大学。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觉得人生圆满了,理想实现了!(保险专业1988级校友李舒灵)
1988级工商行政管理专业毕业合影
二、学习
我不得不提北京经济学院当时的小学期制度,每年都有两周时间的一个小学期,供学生去社会实践。在上世纪80年代,这可是个了不起的突破与创新。我记忆深刻的一个小学期,学校安排我们几个同学去双井的九龙山副食品商场进行社会实践。我当时被分配到糕点组站柜台。形式上看是个体力活,但回想起来这段经历却让我受益终生。糕点组柜员要按顾客需求负责称重、包扎糕点,不同的顾客要求不同,有人按重量要,有人按个数要;有人宽厚仁慈,能容忍重量上的差别和包装的不足;有人严谨有加,要求不能差毫厘,包扎也要完美。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些情况,对我委实是个锻炼,不经意期间,与人的沟通能力就得到了提高。我还在小学期期间从事过入户人口普查和进厂工业调查工作,这些都对我各方面能力的提升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计划统计专业1988级校友王联京)
1988级保险专业学生参加运动会合影
第一学年很快结束。学习压力没那么大,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多了起来,伴随着开心,迷茫也在慢慢滋生:理想实现了,然后呢?我的专业是保险,以后不出意外就在保险公司,作为新兴的行业,未来会怎样?工作和学校差异到底有大?除工作以外呢……
当时的北京财贸学院在北京并不是一流的学校,但专业很好,顺应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许多财经人才。从第二学年开始,我逐步接触了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在老师们的启迪和指引下,我知道经济是什么、金融是什么、保险是什么……同时,学校开设了丰富的选修课,图书馆提供了自由阅读的条件,极大地拓展了我的知识领域,新世界的大门对我敞开,各种冲击碰撞让我窥见未来真正的方向,我开始思考自己的路要怎么走。(保险专业1988级校友李舒灵)
郭晓航老师为学生授课
三、课外
在我们充满梦想的少女时代,最浪漫、最甜美、最期待的莫过于我们学院每周四晚上的舞会。学院北京学生占了七成,他们每逢周五下午就离校回家过周末,所以我们的舞会都是提前到周四晚上举行。舞会还有一支正规的乐队伴奏,这应该多亏了当时乐队队长的组织得力。我还记得队长名字叫刘成华,是高我一届的师兄,他弹得一手很棒的古典吉他。我也记得每次舞会的结束曲是魂断蓝桥的主题曲《友谊地久天长》。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很感激这支小乐队,每一次他们出色的演奏总可以陪伴着我们度过一个愉快的夜晚!
那时路边的军人服务社是我们最喜欢去的一个地方,那里面的小零食、小玩意很是吸引着我们,但我们摸摸口袋里紧巴巴的钱包,只能眼馋地看着,内心盘算着,想买又不敢买。我们精心积攒一些粮票,一个月左右到附近农贸市场去换一些鸡蛋、大白菜、黄瓜、快食面之类的粮食回来补充正餐的不足。物质的相对贫乏与少年身体发育正盛的矛盾,现在孩子们是不会再经历了,但在我们那个年代,是切切实实的存在,记忆犹新!(工商行政管理专业1988级校友陈朝晖)
北京的同学对我们这些京外的孩子不歧视、不排斥,主动帮助我们熟悉北京的环境,为我们出去游玩当向导。到校的第一个周末,隔壁宿舍的卢峰同学便主动请缨,带我去了向往已久的天安门广场和中山公园,圆了我到北京的第一个梦想。(计划统计专业1988级校友王联京)
1988级同学参观天安门广场、圆明园等
四、同学
在88级保险专业班,我遇到了学生时代最好的一波同学,舍友的感情也很好。我们425宿舍6个人处得就像亲姐妹,按年龄大小排行次序,老大、老二……小五、小六,我年纪最小,荣幸地获得小六的昵称。到毕业的时候,全班人都叫我小六…… (保险专业1988级校友李舒灵)
静,不知不觉我们毕业已经30周年了。2000年我去重庆出差的时候和你见过一面,距今已经20年又过去了。我很想你,你还安好?回忆我们曾经的大学时光,虽然不尽人意,但回想起来却是那么美好。我们的物质生活贫乏,但我们的精神世界很富足、很纯粹。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希望我们还可以一起再回到那段日子、那个地方,和我们的小伙伴们一起,陪伴我们的母校共同经历风雨,迎接彩虹!(工商行政管理专业1988级校友陈朝晖)
1988级工商行政管理专业一女生宿舍合影,后排右二陈朝晖
宿舍里很快入驻了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大家很快就熟络了起来,并从此开启了几十年的友谊。连我这个只会讲家乡土话的人,都有口音相近的山东同学主动当翻译,让我可以非常快地融入集体生活,并没有丝毫的违和感。这只是个开始,随后的四年学习生活,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家一样的温暖。(计划统计专业1988级校友王联京)
五、老师
郭晓航老师是首经贸保险专业我最敬重的元老,我们的保险启蒙导师,他书教得好,也重视育人。郭老师扎实的专业功底、严谨的工作态度,令人钦佩,是我一生的楷模。每次上他的课都是一种享受,学到的东西跨越了时间的长河,让我们受益良多。对待人生,郭老师也是豁达宽容。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在他眼里都是笑谈。郭老师还会经常邀请我们去他家做客,大家一起做饭聊天,同学们在他面前不觉得拘束,就像是和自家的长辈在一起,其乐融融。(保险专业1988级校友李舒灵)
李舒灵看望郭晓航老师(右一)
我的录取通知书是金融系的王福阳老师和工商系的王书香老师亲自送到家里的。那时的通讯和交通都非常落后,我家又住在远郊的工厂里,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找到的,当时激动得差不多落泪了。北京财贸学院招收的昆明籍学生,都享受到了录取通知书被亲自送到家里的待遇。没想到高大上的北京高校,老师那么平易近人,瞬间觉得离家那么远去上学,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在学校期间,王福阳老师一直很关心云南籍学生,经常了解我们是否遇到困难,只要他做得到,一定会帮我们解决。毕业以后,王老师给我写过信,询问近况;他到云南旅游,还专门过来看我。2018年,88级保险专业班在贵阳聚会,他远道而来,精神烁烁,特地为我们表演了口琴吹奏。(保险专业1988级校友李舒灵)
1988级保险专业学生与王福阳老师(前排中间)
系办公室的马萍老师讲话温柔和气,让人如沐春风,对京外同学关怀有加。得知我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后,主动和学校协调,让我负责每天更换阅报栏的报纸,以申请每个月20元的补助。这不仅解决了我的生活问题,还让我养成了每天读报的习惯,大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
陈承萱老师的高数讲得诙谐生动,臧兰老师的大学语文讲得开明前卫,何平老师的统计学原理、王持位老师的工业统计、丁立宏老师的商业统计都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王凤梧老师的国际政治和汪宏老师的专业英语课都大开大合、旁证博引,让人沉醉其中……怪我词穷,无法一一道来老师们讲课的妙处与精彩。总之,我印象中北京经济学院的课堂永远不会只停留在书本之上,拿一句现在的话描述:以人为本,总是以塑造人格和培养能力为导向。(计划统计专业1988级校友王联京)
六、校园
窦店,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当年我们大学所在地,地处北京市南郊,虽然偏僻,但承载了我们无数悲欢喜乐的记忆,和我们的青春一同走过三年多宝贵的时光。
还记得那个电影院吗?我们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在那里看一场电影,在当时也是最奢侈的消费了。看电影前,我们必定是要买一支当时很流行的双棒酸奶冰棒,然后一边快乐地吃着,一边在操场边散步,等候着到点去看电影,还时不时偷偷瞄着旁边一起看电影的帅哥军人,做着青春少女的美梦。这是我们最开心的周末时光。
还有校园后面的湖,每当冬天的时候,湖面上结了厚厚的冰,那些北方的孩子,穿着冰刀,在湖面上飞快地溜冰。我们南方的孩子也很想尝试,但又不敢,只能在湖边上眼巴巴地看着他们在湖面上快乐玩耍。看着湖面的冰,那么的晶莹剔透,又那么的冷酷,心里对它既爱又怕,担心它会不会裂,小心翼翼踏上湖面,一不小心就啪一声摔倒在那里,就这么心惊胆战又充满好奇地喜欢着那个湖。那个结冰的湖,将我对冰的认识从电影里直接带到了现实世界,是那么的惊奇又新鲜。(工商行政管理专业1988级校友陈朝晖)
我始终难忘每天上午10点钟左右教学楼前的馅饼,还有每逢节假日的手工饺子。让我惭愧的是,我却总忘记那位身材魁梧、面目可亲的总务处长的姓名。时至今日,我们深圳的几位校友每逢相聚,都还不免感叹当时学校食堂饭菜的品质。当时我在北京其他高校上学的高中同学,也总想到北京经济学院来改善一下伙食,足以说明那位总务处长的工作做得多么完美。回想起来,当时宿管阿姨的“呵责”里都充满了关爱的味道,她们无非是想让我们年轻人早睡早起,养好身体。(计划统计专业1988级校友王联京)
如果说大学四年有什么遗憾,我认为就是校园了。当年学校为谋求长远发展,用出让老校园的所得建设新校园,现在看来非常具有战略眼光,但苦了我们88级的学生。在老校没待一天就到了房山窦店一个临时租用的军营,一待就是三年。最后一年搬到了花乡新校园,条件好了不少,但一大半还是工地,和现在的环境是没法比的。好在学校老师非常好,不断地给我们做思想工作,尽可能地为我们提供各种便利,我们也就渐渐安心下来。(保险专业1988级校友李舒灵)
1988级保险专业同学离开窦店前的合影
(以上图文来自毕业30周年校友。特别感谢:李舒灵、陈朝晖、王联京、陈诺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