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会新闻

首页» 新闻中心» 总会新闻

风雨同舟四十年|永不言散的7811班

时间:2022-12-27 来源: 作者: 编辑:

北京公交集团发布公告,自2022年4月16日起,撤销运营了近62年的112路公交车。这一则看起来并不起眼的消息,却触动了很多北京经济学院7811班毕业生的心绪。40年前他们在1号楼四楼和五楼中间的阅览室自习时,每天都会听到无数遍112路的报站声:112路开往十里堡,请先下后上。这报站声伴随了他们4年,也一直萦绕在他们的脑海里40年。今天112路停运了,他们有些不舍,心存怀念,这是一种情怀,勾起了他们对往事的回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一幕幕、一帧帧,历历在目,清晰生动,恍如昨日。

北京经济学院7811班诞生

1978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这一年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这一年是中国当代史的一个拐点、一个坐标、一座里程碑,它对当代中国和当代中国人民意义非凡。

这一年也改变了我们自己以及无数中国人家庭的命运。

1977年,党中央决定恢复高考,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于1978年春天入学。紧接着,同年夏天又举行了全国统一高等学校入学考试,这批考生是1978年秋季入学,结果这一年有两届学生入学,即所谓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十分特殊的一个群体——77、78级大学生,同为82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今古奇观。

我们就是1978年秋季通过高考走进北京经济学院的,成为北京经济学院7811班的一员。7811班共54人。

7811这个班号具有其特殊意义:北京经济学院1978年入校之第一系工业经济系之第一专业企业管理专业。这就像家里的老大,从落地的那一刻开始,天生自带光环。

北京经济学院7811班从此诞生,7811班的“传说”亦从此开始。

写意7811班

7811班和其他77、78级学生们一样,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

我们班入学时,年龄最大的同学31岁,最小的只有17岁,平均年龄26岁。大多数同学来自工厂、农村、部队、机关,经历过社会大熔炉的锤打和磨练,13名同学是应届毕业生,直接从高中考进来,带着几分青涩和稚嫩。

这是一个经历了最激烈的高考竞争后脱颖而出的群体,1977年的高考录取率为4.9%,这是中国高考史上最低的录取率。1978年即使采取了扩招举措,录取率也只有6.6%。大浪淘沙沙去尽,沙尽之时见真金,这是一群聪明人。

汉·崔骃《达旨》说:高树靡阴,独木不林。聪明人都是有个性的,有脾气、有思想,也有独到见解,聪明人聚合在一起才是最有意思,会有无限的激情四射,并常常碰撞出火花,我们7811班就是这么一群聪明人的集合体。

他们具有探索精神,不因循守旧,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不唯唯诺诺;他们不惧权威,不畏框框,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不唯书,只为实,探讨时唇枪舌剑,争辩时火花四溅,有一种敢为人先的豪迈气魄;他们从来不缺激情,就是吹牛也要吹破天。他们相映相衬,相辅相成,形成了7811班独特的气质和独有的风格。

这也注定了7811班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注定了他们进入社会的四十年是与众不同的。

7811班同学在1号教学楼前合影

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征程,这就像隆冬里的一股春风吹进同学们的心里,当时大家那种激动和兴奋,那种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憧憬和企盼,那种天生我材必有用,扬帆竞发正逢时的激情豪迈,至今记忆犹新。40年来,我们始终与国家的改革开放同呼吸、共命运。

7811班的同学们就这样开始了自己为期四年的大学生活。

有一种青春叫奋斗,白驹过隙,风檐刻烛。曾经在社会大熔炉中历经沧桑磨练的7811同学们深知,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成就人生的法则永远不会改变。

生活千姿百态,同学各有风采,趣闻趣事择其几例,是为纪念。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学子读书时。7811的同学们深知大学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他们拼了,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有同学在自己床头贴上一条横幅——莫让年华付水流,用以每天早晨醒来激励自己。在学校图书馆,在阅览室,到处都可以看到7811的同学们苦读的身影,每天都是夜里阅览室熄灯了他们才回宿舍,清晨早早起床去阅览室占座位。

班里同学每人脾气秉性不同,经历不同、文化基础不同,有人擅长理科,有人擅长文科,所以学习方面各有所长,大家经常聚在一起相互帮助,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共同进步。在那个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年月,改革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国内外各种学派、各种思潮纷至沓来,泥沙俱下,很多时候大家对于很多问题,特别是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看法不一,讨论起来场面非常之热烈,非常之较真儿,各执己见,有时甚至是脸红脖子粗,拍桌子瞪眼,这在别的班级同学看来简直不可思议。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同学们讨论的一些热点和敏感问题,放到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7811班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7811班同学在宿舍交流

嬉笑怒骂皆学问,通儒达⼠方成才。7811班同学们除了搞好课堂上的学习,还在课余时间广吸博纳,学习一切有用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扩展自己的视野。

7811有一群话剧爱好者,特别推崇人艺的话剧。往往为了看一场人艺的话剧,凌晨五点就跑到王府井人艺剧场排队购票。后来居然先后把大艺术家于是之和英若诚先生请到班里和同学们座谈,这件事轰动了整个北京经济学院,令其他班级同学艳羡不已,成为学校的一段佳话。今天同学们回忆起这件事居然有两个不同的版本,太有意思了。

其一:班里话剧爱好者们突发奇想,我们可否请人艺艺术家来学校和班里同学座谈一下呢,这个想法得到大家一致认同,讨论后大家决定就请于是之先生试试。说干就干,这就是7811人的性格。

那天程振国、杜木、李健宁等同学作为代表来到人艺,直接找到剧院后院人艺办公区二楼于是之先生的办公室。于是之先生热情地把大家请进办公室,他的热情,他的平易近人完全出乎大家的预料,于是之先生不仅当场接受了邀请,还给同学们出主意,他说英若诚特能侃,你们也可以去请请他。

随后,几位同学来到人艺剧院后身一个胡同里英若诚先生的家,这是一个不算很大的小院。开门的是英先生夫人、著名翻译家吴世良。我们说明来意,她热情地请我们进门,英先生也迎出屋来。英先生表示很高兴看到有大学生群体是话剧艺术的爱好者,非常痛快地接受了邀请。

后来,英若诚和于是之两位大艺术家先后如约来到7811班和同学们座谈,使同学们大开眼界。

其二:1981年,话剧《请君入瓮》在首都剧场首演,杜木等话剧爱好者去看演出。这部话剧是英若诚翻译并导演的。幕间休息时,英先生来到休息室并征求观众意见,杜木等同学借机做了自我介绍,作为大学生的话剧爱好者,特别是人艺的拥趸,想请英先生来学校和同学们座谈。英先生很高兴接受了大家的邀请。后来同学代表又到英先生府上拜访,敲定细节。很快英先生就来到7811班和同学们搞了一场座谈会,大获成功。

和英先生座谈会后,班里同学兴致更高,大呼过瘾,呼吁把于是之先生也请来座谈一次。于是同学代表跑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请到了于是之先生。

这里还有一段插曲,在和于是之先生沟通的过程中,于先生曾两次致函7811班,商量具体事宜,信是寄给学校团委转给班里,结果第二封信寄到团委后,一位话剧爱好者看到于是之的大名,就把那封信截胡了,没转给7811班。一段演义,无从考证,笑谈而已。

有人说历史有真相,有人说历史没有真相,但从古至今,探究历史真相就是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往往也是历史研究爱好者的兴趣所在,这一探究的过程使追忆历史有了更多的话题和趣味性。

无论如何,这两次座谈会把7811班喜爱话剧的热情推向高潮,记得在当年7811班联欢会上,同学们就自排自导自演了人艺经典话剧《茶馆》的片段,胆子够大。

令人感慨的是,当年那些大艺术家的高尚情操和精神境界,令人景仰,那种社会氛围令人怀念,这种事放到今天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北京人艺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和英若诚到7811班演讲

7811还有一群京剧爱好者,也可以叫做戏迷或票友,迷之甚深。舒化英、温宏建、韩希昌、蒲硕楠、闵捷是铁杆儿戏迷,自称“梨园游客”。他们常常跑到南城、新街口等剧院听戏,半夜回到宿舍后,他们激动地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睡。说起李世济、方荣翔等京剧表演艺术家,说起《锁麟囊》《群英会》等经典剧目,说起京剧各大流派及代表人物,眉飞色舞,口若悬河,往往听得同学们如醉如痴,瞠目结舌。

有一件趣事值得在这里说一说。那年京剧艺术名家方荣翔先生来北京吉祥戏院演出《遇皇后·打龙袍》,7811班戏迷也去听戏。演出谢幕时,7811班同学登台献花篮,在那个年月还不兴这种做法,完全是打破常规的。后来听剧院同志说,方先生那天激动了整整一个晚上。

后来,几位戏迷又跑到方先生下榻的旅馆去拜访先生,碰巧先生外出不在,而且得知先生第二天就乘火车离京返鲁。第二天一大早,舒化英、闵捷等一众戏迷赶到北京火车站给方先生送行,与方先生夫妇话别。方先生夫妇深受感动,对舒化英这样的女大学生如此酷爱京剧甚感欣慰。据说,舒化英和方先生很长一段都保持着通信联系。

这就是7811人的性格,做事就要做好,做到极致,这大概也开创了改革开放后中国追星之先河。

毕业前7811京剧爱好者合影

7811有一群体育爱好者,每天下午在学校操场上都会看到7811同学锻炼的身影,打篮球的,打排球的,打羽毛球的,踢足球的……7811班在学校足球、篮球、排球、拔河比赛和全校运动会上都取得过骄人的战绩,力压群雄。

7811班同学还是当年北京经济学院体育运动队的主力队员,屡屡代表学校参加北京高校的校际联赛。

蒲硕楠、齐建新、张向东是学校足球队的主力,蒲硕楠任队长。蒲硕楠、齐建新是司职前锋,张向东是守门员。蒲硕楠人称“经院小贝利”,他小快灵的盘带过人技术常常令对方队员一筹莫展;齐建新是快,闪电般杀进对方禁区,令对方无所适从;张向东守在门前像一头雄狮,令对方球员不寒而栗。

在蒲硕楠队长率领下,北京经济学院足球队获得1980年北京市高校足球联赛第三名,这也是迄今为止学校足球队取得的历史最好成绩。

也是在1980年,7811班足球队获得校足球赛冠军。记得那场球踢得十分激烈,最后是靠点球决胜负。每罚一个点球,都牵动着大家的神经。对方最后一名球员罚球时,同学们的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手心出汗,喉咙都喊哑了,只要这球对方罚不进,我们就是冠军了。守门员张向东不负众望,扑出了那个点球。7811赢了!7811是冠军!同学们跑进场,拥抱在一起,不少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周枫、张永德是学校男排主力球员,周枫打主攻,张永德打副攻位置。周枫曾是部队排球队的专业运动员,自然也是学校排球队的主力,他的英俊潇洒也是学校排球队的颜值担当,在排球赛场上赢得校内外很多女同学的追捧。

在周枫的统领下,1981年,北京经济学院男排获得北京市高校排球联赛冠军,这也是经济学院有史以来三大球取得的第一个冠军。

刘克京、马小平是学校男篮的主力球员,当时他俩人虽已近而立之年,但俩人一前一后,过人、防守、上篮、盖帽,风采不输少年,赢得场下观众阵阵喝彩。

7811班获得全校足球比赛冠军后全班合影

7811班同学是多才多艺的,文武双全。班里不少同学都是学校的文艺骨干,为学校争得了荣誉。毛胜英出身艺术世家,有很高的艺术天赋,他是学校话剧社的骨干演员。赵海明、吴小晏、刘红等同学是学校乐团的“演奏家”,赵海明吹黑管,吴小晏、刘红拉小提琴。杜欣欣、张小宏是学校合唱队的台柱子。

在那年北京市高校文艺汇演中,经济学院乐队演奏的《梁祝》第二乐章和杜欣欣的独唱曲目双双获得二等奖。据说,北京电视台还转播过这台节目,不过那时电视机还不普及,即使家里有电视也是9寸黑白的,所以大部分同学都没看到。

走读日报”。刚刚入学的时候,由于学校宿舍数量有限,部分同学是走读的。当时,李健宁同学就是走读生。走读生很辛苦,冬天风雪交加、寒风刺骨,还要早晚坐公交车往返。中午同学们都回宿舍午休了,走读同学只能在教室休息。于是李健宁每天中午利用休息时间,在黑板上书写编辑《走读日报》,满满一黑板。有评论、杂文、诗歌、散文,开始只是抒发走读生的辛苦和感受,后来发展到时事评论、社会趣闻、学校轶事,每天下午同学们回到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读“走读日报”,读的津津有味。后来学校给李健宁分配了宿舍,“走读时报”停办。这件事一直成为7811班的聚会谈资。

辛弃疾诗曰: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7811同学还是一帮“吃货”,赢了比赛要好好吃一顿,考完试要好好吃一顿,中国女排赢得世界冠军要好好吃一顿,反正找个理由就开撮。有时晚上上完晚自习,宿舍几个人出门坐上112路汽车,直奔朝阳门神路街,那里有家通宵的餐厅,每人要一扎散啤,一盘花生米,侃天侃地,开心快乐。

那时7811班不少同学是带薪上学的,于是他们就成了那些在校生“敲竹杠”的对象,缠着他们请客。记得那时程振国、费越、温宏建等时不时请他们吃饭,把鸿宾楼、老正兴、晋阳饭庄等老字号吃了个遍。美食增感情,同学加兄弟。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7811同学会利用周末时间结伴去郊游,去香山看红叶,去百花山看春色,去上方山看云水洞,去龙门涧看一线天,去承德避暑山庄夜游山庄城垣……

部分同学去古北口旅游合影

还有很多同学利用寒暑假结伴出去旅游。在那个还相对封闭、人们生活还不富裕的年月,旅游对大多数人来说还尚属一种奢侈。但心存希望,必有诗和远方,7811的同学们渴望走出去,走的远一些,有人去了泰山,有人去了苏杭,有人去了烟台、蓬莱、秦皇岛,有人去了上海……他们想登高望远,体会那种一览众山小的气魄;他们想看看大海,体会那种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他们想游遍祖国大好河山,体会那种历尽千帆,不染岁月风尘的浪漫情怀。

孙小林曾说起这样一段笑话。当年孙小林和赵海明旅游走到浙江桐庐,那天到饭馆吃饭时,两人想喝北京那种散装啤酒,人家南方没有那种啤酒,说我们只有当地的酒,度数不高且好喝,他俩说可以。人家刚把酒端上来,俩人举起杯子就是一大口,结果呛的他俩把酒喷的老远。后来才知道那叫黄酒,不能像喝啤酒那么喝。

后来同学们不止在国内旅游,还走出了国门,类似的笑话还很多,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多地了解了世界。

武功学成  勇闯江湖

1982年7月的一个夜晚,7811全体同学相聚在松鹤楼餐厅。这是一次告别宴,也是一场即将告别大学生活走入社会的誓师宴。既难过伤感,又激动昂扬。大家相互倾诉四年来的同学情谊,又相互激励未来岁月相扶相携大展宏图。

7811班毕业合影照

第二天一早,同学们就这样带着十八般武艺走入了社会,走入了社会的角角落落,有留校任教的,有去国家机关的,有到学校教书的,也有到工厂企业的……人生新的阶段就此开始了。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40年过去了。

这40年,对我们7811班同学来说,有喜悦,有眼泪,但更多的是喜悦;有成功,有失败,但更多的是成功;也曾有彷徨和迷茫,但更多的是果敢和坚毅。记得杭州灵隐寺那幅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是的,古人说得好,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可说与人无一二,唯有快乐在心头。

7811班同学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部门,不同的行业,努力奋斗、拼搏,干出了不俗的业绩。7811班50多人,不可能一一列举,择几个有代表性的人和事,共同分享7811班同学成功的喜悦。

7811的人是有性格的,都是敢为天下先、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种弄潮儿的性格决定了他们必定不会循规蹈矩、安分守己,于是很多同学毕业后没几年,便陆续辞去了工作,扔掉了铁饭碗,毅然投身商海。虽然道路艰辛,起起伏伏,但他们打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孙小林同学经过几十年的奋斗,成为了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他怀揣家国情怀,关心国家发展,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建设。他为人低调,乐善好施,不忘初心,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2022年10月14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举办讲席教授基金捐赠暨讲席教授聘任仪式。孙小林同学将两百万元捐助基金捐赠给母校教育基金会,定向用于工商管理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激励工商管理学院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工商管理学科发展迈上新台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孙小林同学其心之纯,其品之正,令人感佩。

孙小林与校党委书记韩宪洲共同签订向工商管理学院捐赠协议

齐建新同学商海拼搏几十年,为人豪爽,仗义疏财,同学们有求必应。不仅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而且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他是民主党派人士,也曾是北京市区政协委员,积极谏言献策,参政议政。

杨团同学是7811老大姐,她长期致力于社会保障、慈善公益与非营利组织、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社区公共服务、老年人长期照护等领域的社会政策研究,曾多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和重点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出版多部专著,发表论文和研究报告近200篇,曾获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奖及多项省部级研究优秀成果奖。她先后获评“2013CCTV年度十大慈善人物”、“责任中国2014公益盛典”年度致敬大奖、《中国慈善家》杂志“2015年度中国十大社会推动者”、“2018年度中国十大社会推动者”、《南风窗》2018“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

赵海明同学曾担任中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的总经理,在汽车行业摸爬滚打了几十年,说起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策略,侃侃而谈,如数家珍。特别要指出的是,他参与策划、设计、组织与实施了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北京汽车展始创于1990年,每两年一届,已经连续举办了16届,现已成为国际知名的五大汽车展之一。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的成功举办,为促进中外汽车产业的合作与交流,为推动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赵海明同学功不可没。

李健宁同学一直在对外贸易促进部门工作,几十年来,做过行政领导,当过报社、杂志社社长、总编辑,曾在全世界最大的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和商事法律服务部门任职。曾率领中国企业代表团访问了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展览会、交易会、研讨会、论坛;曾率中国代表团时隔30年在当时尚未建交的巴拿马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贸易展览会,轰动了巴拿马;曾率中国汽车企业在叙利亚大马士革、柬埔寨金边、越南河内和胡志明市举办中国汽车巡展,浩浩荡荡的中国汽车插着国旗、彩旗游走在外国的大街上,一展国威。

以上只是几个例子,不过是管中窥豹,可以说的还很多,由于篇幅限制只能忍痛割爱了。

永不言散的7811班

从1982年毕业至今40年,7811班就一直以整班的建制存在着,同学们来往密切,交流频繁,活动丰富。诸如入学20、30、40周年纪念,毕业30周年纪念等大型活动,全班有30多人参加,除了在国外的同学之外,能联系上的几乎都来了。每逢元旦、春节、国庆等节假日,同学们也会欢聚一堂,平时几乎每个月都会小聚,少则十来个人,多则数十人。

7811班毕业30周年合影

前几年,同学会每年都会组织活动,为当年年龄达到60岁的同学过生日。同学会几位同学通过各种方式和同学们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沟通,随时了解同学们的现状,得知哪位同学病了,或者那位同学家里有困难了,同学会的同学都会登门慰问,送上慰问品,有时还帮助联系医院,举荐医生。7811班就像一个大家庭。

这事不仅在北京高校,就是在全国高校也堪称神话。很多人问,你们是怎样做到的?

其实秘诀只有一个,那就是7811班有个同学会,同学会“据点”在北京蓝宝大厦。7811班老大哥蔡健康同学任会长,蒲硕楠同学任秘书长,孙小林、齐建新、张迪胜等几位同学长期提供资金保障。正是他们高高举起了7811班同学会的大旗,一举就是40年,把全班同学聚拢在这面大旗下。

他们为同学会的运作积极谋划,呕心沥血,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7811班不管举办大型活动,还是平时聚会、慰问同学、给海外回京同学接风等,都是孙小林、齐建新、张迪胜、赵海明等同学提供资金,提供场地,提供食材,管吃管喝还管够。

2019年10月16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传承“崇德尚能、经世济民”校训,体现“骆驼精神”,坚守办学初心,强化使命担当,举办了骆驼雕塑揭幕仪式。7811班温宏建同学作为校友代表和校领导一起为雕塑揭幕。孙小林同学作为捐赠校友代表、7811班校友代表在仪式上发了言。此举为7811班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出席骆驼雕像捐赠仪式的7811班代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孙小林同学代表7811班全体同学向雕塑建造捐了款,写上了7811班54位同学的名字。包括刘继良、吴小宴、邱大鸣、冯新民先后离世的几位同学,他们永远是7811班的一员。

想说的还很多,说不尽的感人往事;想写的还很多,写不尽的同学情。

风雨同舟四十载,往事回首心头暖,谁言我辈人已老,豪情不减胜当年。

曾记否,风华正茂,书生意气,往昔峥嵘岁月稠;

曾记否,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挥斥方遒;

曾记否,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不会忘记,我们会永远记住这40年的流金岁月。

风雨同舟四十载,永不言散的7811班!

 

 

(李健宁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