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

首页» 校友风采» 人物访谈

『校友风采五十二期』1952级校友陈文学——甘愿作“傻子”

时间:2019-10-08 来源: 作者: 编辑:

人物简介

陈文学,原211技校(原北京劳动学院前身之一北京实验工人技术学校的前身)1952级校友。1935年出生于黑龙江省肇源县,中央兵工总局沈阳211技校首届学生,1956年入党并到包头支边,1986年从内蒙古二机厂(现北重集团)退休。曾荣获“全国岗位学雷锋最美人物”“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中央文明办“身边好人”、中国红十字总会“终生志愿者勋章”,内蒙古自治区“学雷锋优秀志愿者”“学雷锋先进个人”,包头市“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优秀雷锋五星志愿者”“十佳杰出老人”“五老楷模”等荣誉。

 

甘愿作“傻子”

——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952级校友、“全国岗位学雷锋最美人物”陈文学

陈文学是我校1952级校友,现年84岁。从1963年毛泽东同志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到现在,陈文学坚持宣传和践行雷锋精神,扶危济困,五十多年来做了数不清的好事。

以吴运铎、雷锋为“偶像”

1954年,陈文学从沈阳211技校毕业后进入南京一家兵工厂。他工作努力,当选为南京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工厂还将他带领的30多人命名为“陈文学突击队”。1956年3月27日,陈文学入党了。就在这时,工厂号召支援包头建设。“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陈文学第一个报了名,就此来到包头内蒙古二机厂(现北重集团)。

在这里,他再次遇到了原211技校的名誉校长吴运铎。当年在学校时,吴运铎把一本签过名的《把一切献给党》送给他,他就下定决心要“成为一个有意义的人”。再次见到自己的“偶像”,他感到仍是那么亲切。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人民日报》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从那时起,做一名雷锋式的共产党员,成为陈文学的毕生追求。吴运铎和雷锋,两位“偶像”的精神激励鼓舞了他几十年。

“傻事”做了五十多年

陈文学的收入并不高,退休工资也只有2000多元。但他多年来省吃俭用,帮助有病的青少年20多人,资助困难学生8名,帮助孤寡老人8位(最大的110岁,最小的90多岁)。在工厂里上班时,他总是把涨工资的机会让给其他更需要的同志。工厂内外,不论相识与否,只要得知谁需要帮助,他都会慷慨解囊。粗略统计,几十年来陈文学捐献了近30万元。

陈文学曾帮助一位老伴去世多年、子女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老人靠捡破烂为生,垃圾堆在房檐下,比小山还高。下雨沤烂后,散发的臭味使邻居无法开窗户。居委会劝过多次,均无效。陈文学做通老人的工作后,自己出钱雇了一辆三轮车,前后拉了七八趟,终于把这堆邻居眼中的“垃圾山”给清走了。为了使老人生活舒服,陈文学把自己家里的新衣服、新床单、新被褥给老人换上,为她送去劈柴和蔬菜。

街坊的姑娘才27岁却患了白血病,治疗费需35万,陈文学拿不出来。他送去500块,显得很不好意思。临走前,他把姑娘的家庭情况、北京大学医院出具的病情证明、社会呼吁信带了回来。“我一个人能力有限,得发动社会的力量帮助她。”他也曾为重度烧伤的孙雨萌送去500元和《雷锋日记》,并号召更多人帮助她。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募集资金100多万元,最终使小雨萌获得了新生。后来,陈文学也常去看望孙雨萌,每次都要带些钱物,带去关爱。

祥和养老院是陈文学最熟悉的地方,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他都要去那里看看,陪老人聊天,给他们送些吃的、用的。看到养老院的洗衣机旧了,陈文学就悄悄买来全自动洗衣机。

做好事离不开钱。这些年,陈文学卖过冰棍,开过杂货店,还靠捡垃圾增加收入。每次出门,他都随身带着一个大布袋,除了装材料,只要看到路上有饮料瓶、废纸盒,他就踩扁了,不仅利于环保,一年下来还能卖上几百块钱。陈文学说:“可别小看了这几百块钱,有了这几百块钱,又能给孩子们买点本子铅笔。”

起初,家人和街坊邻居、同事朋友都不理解,叫他“陈傻子”,这个称呼叫了几十年。但陈文学说“社会需要这样的‘傻子’,我愿意当一辈子‘傻子’”。在他的行动影响下,家人逐渐被感化。如今,每逢他出门,老伴就早早为他打理好备用的物品。他早出晚归,回到家必有热乎的饭菜。老伴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让他少操心。三个子女也非常懂事、积极向上,支持他的学雷锋行动,并常常帮助他开展宣传雷锋的活动。

把雷锋精神传承下去

谈到为什么一坚持就是几十年,陈文学说:“经过了旧社会的痛苦和解放初的艰苦,又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我和雷锋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所以,我要坚持学雷锋,一辈子不能动摇。”他认为,学雷锋不能“一阵风”,要广泛、深入、持久,为此,他不遗余力地宣传雷锋精神。

他先后三次自费到沈阳和抚顺的雷锋纪念馆参观学习,三次到沈阳军区拜访《雷锋故事》的作者陈广生同志,共同切磋学习宣传弘扬雷锋精神。他自费购买了三轮车(因工伤行走不便)、制作了110块雷锋事迹展板、购买宣传画等材料40余种,每年的学雷锋纪念日、清明节、“七一”党的生日、重阳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他都会带着展板到校园、工厂、社区、军营等地巡回展出。太阳帽、便携式录音播放机、照相机、三轮车、自制展板,是他的“标配”。这些年来,他累计展出300多次,行程10000多公里,被人们称作“流动的雷锋精神宣传站”。

经过多年积累,陈文学创办的“学雷锋阵地”已建成一个毛主席展室、一个学雷锋展室、一个道德大讲堂和一个图书室。包头市有关部门支持他建起了一个二层的展览馆,从原来愁没人看展,到如今看展的人排不上号。陈文学虽然很辛苦,但心里很高兴。

陈文学说:“雷锋精神是助人为乐的精神,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学雷锋就是在弘扬时代精神,传播好声音,增添正能量。”他认为,学雷锋不能只是一两个人学,要成千上万的人参与进来,要一代代传下去。他兼任了52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工作,把全部心思用在青少年教育上。每年三月,他都要举办雷锋事迹巡回展,召开学雷锋主题座谈会、报告会、经验交流会、小雷锋主题活动等,用讲故事的形式,讲孩子的事,说孩子的话,教育孩子们做雷锋式的好少年。为了做好宣讲,他坚持收听广播、大量阅读,订阅了6份报纸、4份刊物,每天学习4个小时,以便能有充分的储备讲好时事、讲好历史、讲好故事。

“学雷锋要从娃娃抓起”,陈文学称孩子们为“宝宝”,与他们相处得亲如祖孙。他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去社区敬老院和当地福利院看望老人和孤儿。在他的带动影响下,北重集团培训中心的学生们在社区注册成立了一支近百人的“青山义工队”,经常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去街道清理小广告、修理自行车、关怀空巢老人。包头市志愿服务活动也在陈文学的影响带动下更加活跃地开展起来。

陈文学的事迹被广为宣传之后,从包头到内蒙古到全国,他获得了许多荣誉、许多奖励,他把这些荣誉和奖励看作是“加油、鼓劲、充电”。他总是随身带着雷锋像章,逢人就送一枚,总共送出了1000多枚,他说要把学雷锋做好事一直坚持下去。

做了这么多,说不累是假的,陈文学很坦诚,但他也说:“我原本是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农村娃,是党和国家、是雷锋精神给了我美满家庭和幸福生活。我和老伴每个月有退休工资,生活简单,够吃够花,出来传播雷锋精神,为社会做点事儿,是对社会最好的回报。我希望到我去世那天,人们不是说我留下了多少钱,而是说我传承了雷锋精神,做了些对人民、对社会有益的事儿,是个值得称赞的小老头。”

多年来,陈文学自掏腰包去了哈尔滨、齐齐哈尔、北京、重庆、南京、石家庄、无锡、湖南、安徽等20多个省市,寻找原211技校的同学。同学们的年纪越来越大,陈文学要与时间赛跑。在各地联络员共同努力下,目前共寻访、联络了600多位同学及其家人,仍健在的有400多位。2017年7月,学校召开校友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已经82岁高龄的陈文学特地从包头赶来参加,为学校发展建设尽一份力。他珍藏着过去老师同学们聚会的照片,那种对母校的眷恋,对老师和同学的真情,始终深藏于他心中。

(本文根据陈文学所提供材料、自述和有关媒体报道综合整理而成;采访时间:2017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