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

首页» 校友风采» 人物访谈

『校友风采五十八期』1978级校友孙小林——宽视野 厚基础 任重而道远

时间:2021-09-07 来源: 作者: 编辑:

【校友简介】

孙小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978级工业经济系校友,毕业后曾任职于原北京市冶金工业局、首钢公司、原北京市二轻工业局、原北京市经济委员会,1991年移民香港,从事贸易和投资业务。现任北京九强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宽视野 厚基础 任重而道远

——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978级校友、北京九强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孙小林

宽大的沙发围绕着茶桌,孙小林校友坐在一侧,一边熟练地烧水、洗茶、泡茶,一边与我们聊天。结束了自己在香港的贸易生意和大多数投资业务后,孙小林目前仅担任北京九强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强生物”)董事一职。不参与日常管理的他空闲时间很多,遂受聘担任首经贸MBA学生导师,其他时间看看书,或约上三五同学喝茶聊天,日子过得平静而闲适。

孙小林酷爱读书,尤其是历史、哲学、政治学和社会学。报考大学时出于就业的现实考虑,他选择了经济类专业。孙小林直言,受限于历史和客观因素,他们受到的大学教育是有缺憾的,这种缺憾一定程度上窄化了那一代人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但他仍然认为,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他们是幸运的,“我们人生最好的年华正逢改革开放的盛世,又在学校奠定了人生发展的基础。我由衷地感谢时代,感谢母校的培育。”

20世纪80年代,正是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化、社会思想进一步解放的时期,经济体制全面变革,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孙小林意气风发地走上工作岗位。无论是在政府部门的办公室,还是在首钢的高炉车间,他都十分积极和敬业。“干活最玩儿命的时候就是那几年。”孙小林说。他回忆起在首钢做调度工作时的情景,在没有空调的特钢车间,室温很高。工人们工作时,汗水不断浸湿工作服,留下厚厚的汗碱。作为调度,穿着同样的工作服,同样的时间上下班,虽不像工人那样辛苦,但也并不轻松。

经过几年的历练,1991年,孙小林随夫人一起移民香港。孙小林笑称,年轻时做过很多“梦”,唯一没做过“做生意”的梦,但到了香港,为了“养家糊口”,孙小林做起了贸易。那时随着内地市场的不断开放,香港作为联系内地与国际市场重要纽带的作用日益突出,投资、贸易、金融和专业服务等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股市也是一路飙升。乘着时代的东风,孙小林的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主动找上门来做生意的朋友络绎不绝。

积累了数年后,孙小林感到,一定要回国投资。自改革开放以来,香港一直是内地最大外资来源地。当年外资还在犹豫观望之时,正是港商以“第一个吃螃蟹”的角色出现,到内地投资建厂。近四十年过去,港资已经占据内地累计吸收境外投资总额的半壁江山,为内地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2001年,孙小林与朋友一起投资创立了九强生物,专注于体外诊断试剂的研发和服务。九强生物的主要创始人中包括“文革”后中科院的第一批博士,也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届本科生。在孙小林投资的十几家公司中,九强生物是比较特别的一个,自创立之际起就持续盈利并于2014年成功上市,走了一条典型的从进口替代到自主研发的道路。

孙小林介绍道,开始从国外进口原料,后来进行进口替代,现在90%以上实现了自主。材料的质量与国际相当,但成本下降了几十倍。他们注重自主研发,每年投入相当数量的资金。随着国内医疗健康需求的增长,体外诊断的市场不断扩大,目前在细分行业中,九强生物稳居龙头企业的位置。更难能可贵的是,九强生物开创了中国IVD(体外诊断)企业技术输出的先河,向雅培等国际知名企业出口试剂,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从内地到香港,又从香港回到内地,行走在商贸与实业的前沿,孙小林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时代的巨大变迁,见证了祖国的发展和繁荣。采访中,他两次说到,“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中国人在这一代富裕了。”

尽管富裕了,但孙小林的生活一如既往的简单朴素。穿衣吃饭都不讲究,没有奢侈的爱好,仅有的爱好是读书。在同学眼中,孙小林是一个“靠谱”的人。他在北京的办公室是同学聚会常去的地方,班里集体制作的纪念衫、纪念水杯等物品也放在那里。他把钥匙给了同学,即使他不在北京,同学也可以常去。

同班同学杨团在公益领域深耕多年,有时项目需要资助去找他,他每次都会捐不少。对母校有学生需要资助,他表示随时可以支持。2018年,1977、1978级部分校友倡议为母校捐建一尊体现“骆驼精神”的雕塑,孙小林捐了两万元,并代表捐赠校友在雕塑揭幕仪式上发言,希望把爱与感恩的校友文化传承下去。学校聘请他做MBA职业发展导师,他定期组织商业沙龙,与学生经常互动,联合业内专家分享最新商业动态。对于培养学生,他是非常用心的,极力帮助学生拓展课堂之外的视野和见识。

孙小林认为,大学教育视野要宽,基础要厚,因此他积极支持母校聘请知名学者做客座教授,开设通识课程。他说,未来的学生要想人生有更高的起点,“要在三个方面努力:一是深厚的历史感、纵深感,不懂过去,就不懂今天,不懂明天;二是多点思维,跨领域积累,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三是学点哲学,有助于在纷繁的信息中辨别真伪。”孙小林感叹,在文化素质的提高上,我们仍是“任重而道远”。

两个小时的采访,对了解一个人远远不够,但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孙小林校友的低调、理性,涉猎广泛而善于思考,对发展教育充满热情,正如他的同班同学温宏建老师所评价的,“(孙小林)是个很有公益心的人”。

2020年7月23日和2021年1月28日,外联处处长、校友会和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赵喜玲老师和王磊、王华玉、黄冬萍等校友两次拜访孙小林,商谈学校基础学科教育和校友企业发展促进会筹建等事宜。孙小林欣然应允出任校友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并提出每年为首经贸教育基金会捐赠100万元,用于提升学校经济学、哲学、历史和文化等基础理论学科的教育教学水平。

(采访时间:2019年10月25日;文章修订于2021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