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9-22 来源: 作者: 编辑:
王丽莉,北京财贸学校(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前身之一北京财贸学院前身)外贸6102班校友,现任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第七届理事会秘书长。先后工作于北京财贸学校、北京市委财贸办、兰字826部队政治部、航天部人事劳动司、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原航天部710所)、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创办《科学决策》杂志并任首任社长。
采访王丽莉校友的那天天气有点清冷,劲风挟着雨滴拍打窗户,这让王丽莉回想起了46年前,因国家需要,她从北京市委调到陕西兰字826部队,到达基地的那一天,也是这样的天气。她人生中数次重大的变动都是由于国家战略任务的变化而发生的。从老师、公务员、研究人员到记者,从政治工作、组织工作、经济工作、研究工作到新闻出版工作,她经历了多次跨界。“我这一生,确实是随着祖国命运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母校‘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不管走到哪里,都要努力勤奋地去做,把国家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要有国家的责任、事业的责任。”
“革命的风帆从这里扬起”
如果没有进入北京财贸学校,王丽莉可能会成为一名女拖拉机手或拖拉机工程师,那是她当年的理想。1961年,同时收到北京机械制造学校和北京财贸学校两份入学通知书的王丽莉在父亲的建议下,选择了后者。到校报到后,在国家大力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的背景下,学校临时组织英文考试,在全校1200多名学生中选拔了39名组成外贸6102班,王丽莉就是其中一位。
入校后,王丽莉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每门功课都保持优秀,连续三年被评为“三好学生”。1962年4月,她成为第一个全校发展的共青团员。在当选为班长和团支部书记后,王丽莉积极为同学服务,连续三年被评为“五好学生干部”。毕业之时,按专业王丽莉应该分配到外贸系统工作,但由于学校需要她留校当老师,她愉快地接受了学校的安排,留校任团委副书记兼财政银行专业6509班和6510班的班主任。1965年12月15日,19岁的王丽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王丽莉在财校学习的三年,正值国家困难时期,物资匮乏,师生们一起艰苦奋斗,克服了很多办学方面的困难。很多专业教材、讲义都是任课老师自己编写手刻印刷的,英文课本是用手动打字机打出来再油印而成的。“每当拿到粗黄纸的教材,看到上面隽秀的字,闻着字里行间透出的墨香时,我心中都生起对老师深深的敬意。”王丽莉历数教过她的老师,教政治的张六琥、武翠建、徐春梅老师,教数学的张晓圃老师,教语文的孟广学老师,等等,“他们都教给了我知识和做人的真谛,虽然过去50多年了,但老师的形象和话语至今亲切难忘,我深深地感谢他们”。
王丽莉回忆说,当时给学生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教务处的卫占春主任,他主管学生工作,对学生们关怀备至,细致入微。班主任宋淑清老师对学生比对自己的孩子还亲,牺牲休息时间与同学谈心解决各种问题。负责管理后勤工作的王秀老师带领炊事员们起早贪黑地工作,在缺粮少肉、副食品很少的情况下,粗粮细作、菜粮搭配,保证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王丽莉说,师生共同努力度过了难关,“特殊的经历赋予了我们特殊的性格,那就是坚强、奋斗”,特有的财校精神和浓浓的师生情谊也由此建立起来了。
让王丽莉难忘的是,1964年她作为北京高校毕业生代表到首都工人体育馆聆听了周恩来同志的报告。1966年作为北京财贸学校代表出席首都高校“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让她十分激动。
对于这段生活,王丽莉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在财校学习和工作的岁月是我真正建立人生观、世界观,树立人生奋斗目标的关键时刻,我的母校、我的老师教给了我这最重要的人生课程,使我受益很深,对我的一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母校精神的践行
1967年,王丽莉被调到北京市委财贸办工作。刚去的时候,她对政府工作和公文写作全无头绪,连夜赶出来一个通知,却被领导改得不剩几个字。王丽莉以为一定会挨批评了,心怦怦直跳,没想到,处长不仅没有批评她,还表扬她工作认真、写得快,并鼓励她以后多看文件,多练习就会进步很快。这让王丽莉深受触动,她决心学习领导关心、支持年轻人这种“传帮带”的精神。在多年以后主持《科学决策》杂志工作时,面对来投稿的年轻作者,只要对方认真、努力,她就会鼓励、赞扬,提供平台,尽力帮助他们发表“处女作”。
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提出我国也要搞人造卫星。为发展国防工业,中央抽调全国各地的技术人才和科研力量成立卫星、导弹研制基地。当时,王丽莉爱人所在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156工程处及相关的科研人员被统一调到陕西临潼兰字826部队,承担自主研制我国导弹专用计算机的任务。1969年12月26日,新婚仅仅两个月,王丽莉的爱人就调离了北京。次年10月5日,王丽莉也接到了兰字826部队的调令。她没有任何犹疑,稍做准备,三天后就出发到陕西去了。
到达临潼的那一天,风雨交加,王丽莉和前来接她的两位女同事冒雨步行8里路到了单位宿舍。当时她不知自己已有身孕,经过这样的奔波劳累,孩子没有保住。而她的爱人那时正在新疆基地做试验,一个多月以后才回来。她的爱人承担着弹上计算机安全系数的设计任务,一年有8个月都在荒无人烟的沙漠做试验,后来两个孩子出生时都不在身边,聚少离多是他们生活的常态。
王丽莉在兰字826部队政治部组织处工作,但她经常在实验室与科研人员、工人共同劳动。“从单晶硅磨片学起,扩磷、扩硼、焊接、封装、测试,所有的技术程序都走过。”王丽莉说。在陕西工作的日子是比较艰苦的,没粮,没煤,有时甚至有危险。“工作单位和生活驻地分别在山上和山下,每天上下班和晚上加班学习,来回要走六趟,一般晚上九点多才能回家,我爱人学习完后还要‘抓革命促生产’加班完成任务,常常要到凌晨才能回来。”王丽莉的长子在北京出生,孩子刚满月她就赶回陕西,一年后才再次相见,儿子躲在门后久久不认她。次女在京出生35天后,她抱着孩子一起回到陕西。白天孩子送到托儿所,下班后再去接。由于经常加班,王丽莉常常不能按时接孩子。有一次,下班又晚了,王丽莉急着去接孩子,从满是石子沙粒的陡坡上下来时,自行车碰上了一块石头,连车带人一起摔到在路边的石头沟里,昏了过去。过路的同事把满身是伤的她送到医院,经检查,左腿踝骨骨裂,打上了石膏。仅仅休息了20天,王丽莉就到医院拆了线,投入到工作中去。如今,旧伤之处每逢阴天下雨还会隐隐作痛。尽管如此,她并不后悔,认为这段经历是难忘而独特的。“财校勤奋努力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不管在哪里,做什么工作,都必须得有这种精神,才会觉得有意义。”
1972年,随着中美关系的解冻,美国对华多年的贸易制裁逐渐解除,一些新的技术和设备可以引进了,航天部准备成立“引进办”。航天部人事司在兰字826部队考察干部时,发现王丽莉是学习外贸专业的,于是在1977年将她调回北京准备进入航天部“引进办”。后因全国调整工资开始,航天部人事司留她在人事司,完成部的调资工作。1980年,王丽莉参加了航天部“三定”小组,历时3年调查了航天系统所属几十家单位,组织编写了航天系统581个工种(含特殊工种)的技术等级标准(分上下两册在1983年出版)。对航天的工人技术等级标准进行了统一、规范。这套标准为保证航天产品的可靠性做出了重要贡献,填补了我国工人技术等级标准的空白,对核工业、电子工业和航空业的工人技术等级标准也起到了示范作用。也是自从这套标准制定后,我国才有了适应我国工人技术等级(含特殊工种)的部颁标准。
1983年,航天部组建计算机研究所(即航天710所),运用引进的大型宝来计算机为国家改革开放决策提供服务。王丽莉从航天部人事劳动司调到710所,先后在党委综合办公室和系统部工作,任系统部副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在此期间,她还负责“钱学森系统学讨论班”的组织工作。该讨论班以710所系统部为基地,邀请全国的著名专家每周二下午就一个专题进行讨论,钱学森作总结。系统学讨论班从1984年开始,一直到1994年钱老生病行动不便后才停止。王丽莉从1984年开始就认真自觉地作会议组织和收集资料的工作,照相机是她自己买的,洗照片是花她自己的钱,每次会议的录音和记录她都认真去做,现在保留下来几十盘钱学森同志关于论系统科学思想的重要讲话录音、会议照片和相关资料,都已成为国家的宝贵财富。王丽莉说:“我是亲身经历和亲耳聆听了钱老思想的历史见证人,作为那个时代的参加者和实践者,我有责任将这些资料整理出来,献给国家,留给后人。整理资料我是利用周日休息时间加班加点自愿做的,没人要求也没有报酬。钱老生前曾对我们说过‘我姓钱,但我不爱钱’。他爱国、奉献、严谨的科学精神这些精神财富真是用钱买不来的。这就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我要尽自己的能力,在有生之年努力做好这项有历史意义的传承工作。”她认为她所做的这些事“再现历史与今天的联系,不忘历史,开创未来”。
记忆最深的研究会工作经历
1984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体改委与航天部710所系统工程部共同筹划建立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以下简称研究会),以推动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在实践中的运用,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的申办、筹备和成立的大量工作是王丽莉完成的。从1988年研究会正式在航天部批准、民政部注册开始,王丽莉就兼任研究会的办公室主任,参与建立研究会的各项制度和规范管理工作,同时也参与研究和采访。2000年退休后主要做研究会工作,2015年6月起担任第七届理事会秘书长。王丽莉说,“在研究会工作的时间比较长,这段经历给我留下的影响和记忆最深,是我的专业能力、工作能力和思想品质得以充分发挥的阶段。我也直接参与国家改革开放重大政策项目的研究,与钱学森、廖季立、马宾、宋健等老一辈科学家共同工作,系统论的思想给了我分析问题的方法。”期间,她参与研究的国家项目“2000年国防科技预先研究管理专题研究”获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还与社会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专家合作撰写了《社会系统工程与实践》一书(1999年出版)。
1988年,为了给系统科学研究人才提供发表成果的平台,在时任航天710所所长宋健的倡议和王丽莉的积极努力下,《系统信息决策》内刊创办,钱学森先生提供了创刊号的首篇文章。后经几年的申办和实践,1994年《科学决策》杂志获正式批准并注册出版,王丽莉任社长直至2011年卸任。为了杂志的申办手续,王丽莉在4年间访遍了北京市新闻局领导,工商局、税务局不知跑了多少次,历经周折。杂志初创期,“一无经验,二无资金,三无办刊人员,为省钱我一人身兼数职,找合作单位,找稿源,打字录入,校对都是自己干,自愿做”。从1984年到1987年,王丽莉在北京人文函授大学新闻系学习,毕业后又考取了新闻记者证和社长总编证。作为记者,她为国家一级综合类科技期刊撰写了不少通讯报道。王丽莉坦言,办好一本期刊的艰辛和难度真的很大,但“我觉得是件值得办的好事,一定要努力办成,而且也办成了”。现在《科学决策》期刊按月发行,社会评价和反映很好。
1987年,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国家体改委的委托,王丽莉作为研究会的代表与国家体改委理论局副局长李忠凡先生一起接待了首次来内地访问的香港大学经济系主任张五常教授一行五人。1988年,又接待了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邀请来京做学术报告的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弗里德曼夫妇,并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的接见。此后,她一直关注张五常的经济理论对我国经济改革发展实践的影响,保留了张五常1987年9月首次到国内考察北京首钢,杭州、温州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摊贩的照片,收集了张五常出版的著作,整理了香港和内地报纸刊登的有关他对中国经济改革的言论和文章,多次作为特约记者参加他的演讲会并进行录音和录像。2015年11月张五常教授80岁之际,在深圳召开的“从《佃农理论》到《经济解释》学术研讨会”上,王丽莉作为近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和张五常理论发展的见证者提供了一套PPT相册并应张教授的邀请在会上作了发言。她收集的历史实践图片在会上引起轰动,发言也被称之为“非常感动”。张五常为王丽莉写了“唯实唯诚”四字墨宝,赞扬她是说实话、做实事,不沽名钓誉,忠诚于事业的人。
五十多年来,无论身处何地,岗位如何变化,王丽莉始终尽心竭力地工作,为“大家”舍小家,实践着“为国担当”的精神。在2016年5月6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原北京财贸学校校友会成立大会上,她被推举为首任会长。对此,王丽莉表示,老财校校友会的成立是对财校历史的认定,是有情感基础的,校友们在30年前就开始组织联谊活动,也盼望能早日成立校友会。如今,在母校即将迎来60周年校庆之际,王丽莉表示,将组织校友回顾历史、搜集文献,把母校教学育人的特点和传统、师生取得的成绩和贡献总结整理出来,向学校献礼,为校庆增光添彩。
作者:武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