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

首页» 校友风采» 人物访谈

【校友风采第四期】1965级校友李瑞祥---笔下乾坤阔,心中日月长

时间:2016-09-22 来源: 作者: 编辑:

李瑞祥,北京财贸学校(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前身之一北京财贸学院前身)商企6520班校友,自1968年分配到房山县商业系统,先后工作于周口店长沟峪商店、房山百货商场、房山人民商场。曾任房山区第二届、第三届政协委员、民盟房山区支部副主委,工艺美术师职称,北京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北京诗词学会会员。

笔下乾坤阔  心中日月长

——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65级校友、工艺美术师李瑞祥

缘系三代,情牵旧友

李瑞祥1948年出生在北京,先后在东琉璃厂的沙土园小学和西琉璃厂的四十三中读书。他自幼喜欢画画,尤好工笔。父亲是北京市二轻局所属红旗证章厂的美工。他儿时常常看父亲画设计图,也有志于美术专业。但由于家庭经济较为困难,学习美术花费较大,在听取了父亲与班主任的意见后,他报考了北京财贸学校。1965年,李瑞祥进入商企6520班。他记得有一次回家时佩戴着校徽,没想到父亲看了以后说,那正是自己设计的。更有缘的是,1999年,李瑞祥的女儿考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广告学专业,与他成了时间跨度长达34年的校友。李瑞祥至今珍藏着自己的学生证,微微泛黄的纸张承载着当年的记忆。

刚入学时,由于成绩好,李瑞祥被安排做了学习委员,并承担了给本班部分同学进行汉语拼音补课的任务。与绝大多数同学住在南线阁街的小红楼不同,商企65196520两个班的男生住在枣林前街的教学楼4层。入学后,发生了一件令他难忘的事。时值“四清”运动开展艰苦朴素、忆苦思甜教育,班里个别同学不顾家里困难,自己生活不注意节俭,同学们自发地劝说这位同学,并一致要求李瑞祥带头批评教育这位男生,李瑞祥就这样参与进来。第二天,班主任封长安老师听说了,严厉批评了他,告诉他作为班干部,要知道批判一个同学不是小事,一要讲政策,二要事先请示,得到批准才能进行。李瑞祥这才明白讲政策的含义和重要性,做事不能头脑一热,认为只要出发点是好的就蛮干。他因此对封老师非常感恩。多年后,他跟封老师说起这件事,仍表示封老师当时对他的启发教育影响深远。

1985年,李瑞祥联系了几位同学,共同发起6520班同学的聚会。李瑞祥按照当年分配的单位地址逐一给同学写信,有的同学地址有变,信件被退回,他就改寄家里地址;家里地址也找不到人,他就利用出差的机会到同学原来分配的单位去打听,就这样,一个一个把同学们都联系上了。就在那一年,他们在北海公园组织了第一次同学聚会。从那以后,班里涌现出好几个组织大家聚会的热心人。在2016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原北京财贸学校校友会成立大会上,李瑞祥被推举为名誉副会长。

 潜心钻研,甘苦备尝

1968年,李瑞祥被分配到房山县商业系统工作,在周口店长沟峪商店做售货员和办公室资料员。由于有时参与单位宣传品的制作,他美术方面的才能被发现。1974年,房山县有了第一家百货商场,县商业局调李瑞祥去做美工,装饰商场的橱窗和营业厅。自此,他放弃了自己爱好多年的工笔画,开始专心钻研商业美术设计。没有资料,从不喜欢逛商场的他就利用休息时间到北京各个商场去逛,看见商店就进,观察店里的装饰。天津商场的装饰水平较高,他就自费到天津,考察大型商场的橱窗设计,还主动走访天津工艺美院,寻找相关的学习资料。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房山百货商场的橱窗设计都是自主完成的,并常常更新。1978年,房山人民商场开业,李瑞祥被调去做美工组长。他在多年的美工工作中,坚持独立设计,学习吸收别人的风格,绝不模仿抄袭。1984年初,他因需调到房山县良乡文具厂工作四年。当时,按照市里有关部门布置的任务,他负责设计宣传北京风光和北京新建设的文具盒图案,并且只允许手绘,不许采用彩色照片。李瑞祥经过实地写生和速写,使画面形象逼真,几乎同照片一样。

李瑞祥工作的三十余年中,常常受单位和县里委派,无偿支援其他商场、工厂或政府部门,帮助他们搞美工宣传工作。1975年冬,房山县武装部借李瑞祥去测绘城关地区各单位的地下人防工事,他带人深入各种类型的防空洞里测量画图,有的防空洞里积水没膝,有的数百米长的地下连接通道低矮得只能低头弯腰前行,他们一干就是几个月。期间有一次,他到天津办事,回程时汽车因故没有按时来接他,但通讯不便,他没有得到消息,在寒风中等了一天,因惦记着自己负责的测绘工作,为了不影响进度,他赶快买火车票从天津回京,赶到丰台站时已是深夜,没有公交车回房山,他忍着饥饿、冒着严寒,一步一步走回了房山住地,裹着大衣躺了一会儿,就按时上班去了。类似的艰辛,他经历了不只一次。

凭着实干苦干的精神,李瑞祥的美术设计功夫日臻娴熟。1995年,房山区委宣传部点名李瑞祥参加房山旅游文化节开幕式的彩车设计。他关于宣传房山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的彩车设计方案一出来,就顺利通过,并被市委宣传部选中,要求提前制作,先用于天安门广场纪念北京建城3040周年的活动。于是,李瑞祥带着14位美工、美术教师和专业学生,前往指定的部队基地制作彩车,连续工作了25天,圆满完成了任务,受到了市委和区委领导的好评。

1979年到2000年,李瑞祥在《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日报》《北京日报(郊区版)》《工人日报》《智力》《小猕猴智力画刊》《学与玩》《少年科学画报》《华夏装》《大众电影》等省市以上公开发行报刊上,发表报刊图案设计、插图、智力游艺图案、速写、标志设计等150多件。1982年,他创作的装饰画“十渡风光”入选北京市青年摄影美术书法作品展览。1997年,装饰画“十渡马安风光”入选97香港回归——北京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作品展。他应征设计的房山电视台第一代台标、房山区首届旅游文化节节徽、房山著名景点石花洞的徽标等,都被选定使用,他还义务设计了房山张坊磨盘柿商标和张坊绿色农产品商标等。1995年他的特技幽默摄影获北京电视台“百亭杯”家庭生活系列大赛优秀作品奖。

作为房山区参加工作最早、退休最晚、唯一具有工艺美术师职称的专业美工,自1996年起,李瑞祥被北京供销技校(现名北京市经贸高级技术学校)聘请代课商业美术设计与施工、标志设计、照相机的使用与维护等课程,带出了九届学生。继而受聘于北京园林学校,教授展示设计、立体构成等课,后又为旅游专业开设“房山历史名胜”课程,共教了两个专业的2004级至2010级学生。此外,还代课成人大专的广告设计类课程。在连续代课的16年中,他潜心施教,自编商业美术设计教材和房山历史名胜教材,根据学生特点布置课外作业,带学生实地参观考察。有的学生毕业后几次结伴到房山看望他,有的学生毕业十余年后仍不忘邀请他一起游览北京美景,共叙师生情谊。

 秉持公心,不计己利

李瑞祥自1991年初到1998年底任房山区第二届、第三届政协委员,据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主办的《诤友》杂志199710月对他的采访报道,他在七年间积极参政议政,反映社情民意,共提建议40条,其中有10条被采纳。

1991年,李瑞祥发现房山南大街人多路窄,马车、汽车、自行车都挤在几米宽的路上,经常发生事故。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随即向房山区委递交了拓宽南大街的提案,提案建议被采纳,几米宽的路面拓宽成几十米宽的大街。他关于成立广告公司和在原址改建新华书店大楼的建议也都已实现。

1995年雨季前,房山区有关部门动用大型机械开挖房山西沙河多年积存的垃圾和淤泥,由于制桶厂门前桥洞堵塞严重,不便于机械施工,施工人员挖了几下就再也不来挖了。李瑞祥发现后,考虑到这里是城关地区最低洼的平房居民区,去年雨季暴涨的河水曾经只差30厘米就淹上岸来,当时家家户户不敢睡觉,夜里都打着手电筒在河边观察,今年如不赶紧解决,雨季来了要出大问题。于是,他立即以政协委员的身份,通过电话多方联系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向对方说明自己的姓名、单位、身份和此事的详细情况,对方一再表示感谢,没过几天就派人挖通了堵塞的桥洞。

由于李瑞祥在政协工作方面的贡献,他被房山区政协评为1992年度和1994年度优秀政协委员,1995年又被区政府聘为行政执法义务监督员。

1997年,李瑞祥加入民盟,19982006年任民盟房山区支部副主委,主管宣传工作。多年来,他在《北京盟讯》上刊登了几十条有关民盟房山区支部的活动信息、新闻采访以及插图等。2006年退下来后仍积极做工作,至今仍每年是民盟房山区总支的优秀盟员、优秀老盟员。2015年,民盟北京市委授予他思想宣传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寄情山水,探考古迹

2000年以后,由于视力欠佳,不能再画精细的画,李瑞祥重拾研究文物古迹的爱好。受父亲的熏陶,李瑞祥自儿时起就喜欢游览名胜古迹。在“文革”之中,大量的时间用于“搞运动”,两三个月才能休息一两天,李瑞祥苦于没有业余时间看书、画画。但即使如此,一到休息日,除了回城看望父母外,他就背上军用水壶,买上半斤点心,带上速写本,步行或骑车到房山的风景名胜区,看风景,寻古迹,画速写,翻山越岭,有时一天能走上70里地。退休以后,他有了更多的时间游历山水,考察古迹。

房山周口店西北贾岛峪是唐代著名诗人贾岛的故乡,峪的尽头是贾岛出家为僧的贾岛庵(原名无相寺),每年李瑞祥都要去几次,考察遗址,撰写文章。房山良乡塔湾村寿因寺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历尽沧桑,仅残存几块古碑。李瑞祥多次去探访,逐一找到四块古碑的位置,记录碑文,考证文字。每次去塔湾村,他都要换两次公交车,翻过良乡火车站天桥,走三四里地才能到达,寒暑不避,雨雪无阻,带个小板凳,带点水和面包,一去就是一天,一一辨认已斑驳的文字。有时,为了考证碑文,他往返于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和房山区档案局之间,到村里采访老人,不辞辛劳。他根据自己的考察结果撰写了7500字的长文,刊发在《房山文史资料》上,自此,寿因寺始得房山文物部门的发现和重视,成为房山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自2000年至今,李瑞祥在《北京青年报》及《房山文史资料》等报刊发表了近20篇文章,为房山区古迹的历史发现增添了部分佐证。

李瑞祥也十分爱好诗词。为了学习提高,他每年都数次去聆听北京诗词学会的专家讲座。讲座9点开始,他不到6点就从房山出发,辗转换乘公交和地铁去往祁家豁子,以便按时到达会场。近年来,他有20多首诗词在《北京诗苑》《燕都》《云水诗抄》等刊物上发表,14首诗词入选房山区委宣传部、房山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房山区文化委员会联合编纂,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房山文学艺术精品大观》。他还为正规出版发行的120万字的《房山农业志》做过校对,设计过几十本书的封面,个别配有插图。

毕业四十年来,李瑞祥在工作上恪尽职守,专业上潜心钻研,爱好上执著追求,点滴积累,所成也已相当可观。他一再说,自己只是“普通职工,做出的成绩也是小打小闹”。如果不是遭遇了特殊的时代,他或许可以更充分地发挥才能,做出更大的贡献。回首过往,李瑞祥有骄傲,也有遗憾。20164月在登门头沟定都阁后,李瑞祥有感而发,填写一首《醉花阴》:

又是一年春色好,满目桃花笑。病腿怵登高,应谢轻车,送我峰巅眺。

难酬壮志难服老,恨寸金虚耗。十载夜班连,免费劳工,荒诞谁还晓?

身不由己的时代已成过去,如今,年近古稀的李瑞祥间或有新作问世,介绍房山的历史古迹,创作诗词,与志同道合的老友交流探讨,矢志求索,壮心不已。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了姜秀文:《心系房山奉献美——记房山区政协委员李瑞祥》,《诤友》,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主办,199710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