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

首页» 校友风采» 人物访谈

『校友风采第十期』1980级校友刘学民——用实践证明正确的东西

时间:2017-01-11 来源: 作者: 编辑:


刘学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980级工业经济专业校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高级经济师,第一创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一创摩根”董事长。先后在北京市体改委、计委、首创集团等单位任职,曾任佛山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第一创业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用实践证明正确的东西

——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980级校友、第一创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学民

  采访刘学民校友的时候,恰逢第一创业在深交所挂牌上市37天,刘学民笑称“刚满月”。振奋之余,他也在梳理和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感受,我们得以聆听了许多真知灼见。

宏观视野始获得

  刘学民的成长经历非常丰富,“工农商学兵政,我都干过”。随父母在“五七干校”务农,回京读中学,高中毕业后入伍,度过了4年军旅生活。“改革开放带来了国家经济建设的热潮”,1980年,刘学民选择到北京经济学院就读于工业经济系企业管理专业。

  19848月,刘学民自愿来到市纺织局京棉二厂,实践自己所学的工业企业管理知识。来到厂里,他又主动要求下车间,与工人一起干活,从纺织的第一道工序学起,每一道工序都自己买书去看、去学习。最终把棉纺织所有工艺流程都学了一遍。“其实这是一种学习的习惯,我珍惜每一个学习的机会。”

  那时,成立不久的北京市体改办从各单位选调干部,19856月,刚刚结束车间学习的刘学民来到了市体改办。“在体改办近三年的工作经历是我学习、成长的转折点。”

  同在京棉二厂一样,刘学民主动寻找可以学习的机会。没学过金融,他就申请分配到负责金融改革的综合处工作。“当时我给自己的定位是专注学习,抓住一切学习机会。我们处主要负责全市综合部门包括金融部门的改革方案的设计、研究和推动。因为要学的东西很多,工作压力很大,我们希望找到一种尽快弥补知识空缺的方法,边学边做。当时我们处采用了一种学习方法,就是把书买回来,处里同志每人负责讲解一本,准备一周后在处里讲课。既能提高自己又能相互学习。最奢侈的学习是听别人讲书。”如今,第一创业的企业文化中还生动体现着这一点,他所在党支部的组织生活的一种形式就是采用这种方式,党费用来买书,一个月讲一本书,由本支部的党员轮流讲。“讲得好坏无所谓,学习的过程最重要。”

  多年以来,刘学民一直喜欢从宏观和体制的角度去观察企业的发展。这个习惯也是在体改委养成的。刘学民说,大学的专业学习侧重微观,在体改委的工作强调宏观,“这补充了我的知识结构,提高了我考虑问题的层次,拓展了宏观的视野。”受他的影响,第一创业上下对宏观的理解也更深刻。

  当年的体改部门在改革过程中没有任何部门利益,他们实践了很多“第一”,帮助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城市信用社,确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保大不保小”的基本思路……“这是时代给予的机会。”

资本市场初试水

  198712月,北京市计委组建外经处,相较于研究工作,刘学民认为自己更适合管理工作,于是来到了市计委。在市计委的7年时间里,他们开始探索通过市场化筹资支持北京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首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做环保项目,利用国外贷款进行公路、地铁等市政工程基础设施建设。

  19936月,市计委成立北京京放经济发展公司。刘学民主动报名去公司,虽然有人不理解,但他认为,在国家的改革发展过程中,具体的经济建设工作是必须有人去实践的。19936月,他以市计委副处长身份兼任京放公司法人和总经理。

  在此期间,刘学民参与策划并主持了ING基金(即ING北京投资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的上市。这是中国第一家境外设立的产业投资基金,投资范围主要在北京地区中小企业。在当时香港股市大跌的市场环境下,ING基金筹划历时8个月,于19945月成功发行,募集资金约5.4亿港元。

  “这个过程很艰难,”刘学民说,“但真正让我们对资本市场‘开窍’了。”ING基金上市的过程颇具创新性,对北京市来说,相当于一次大规模的“练兵”,自此以后,北京市开始了境外资本市场的大规模运作。

志在践行资本市场

  1995年,原北京市计委、市财政局、市政府办公厅所属的17家经济实体与机关脱钩,合并重组为首创集团,刘学民所在京放公司也归入首创集团,他离开了供职近十年的政府机关。

  1996年初,刘学民陪同首创领导到高盛、JP摩根、雷曼兄弟等美国著名投资银行考察。之后首创集团确立了“以实业投资为基础、以投资银行为主导”的两轮驱动战略定位。两个轮子相互驱动,中间一个链条叫管理。凭借这一战略,首创集团率先抓住了中国资本市场兴起的历史契机,5年后即创造了利润增长30倍的成绩,时至今日总资产已超过2200亿元。

  为进一步参与资本市场,刘学民所在公司199612月南下广东收购了佛山证券有限公司,从19978月至20027月,刘学民兼任佛山证券董事长。“创业过程非常不容易。”刘学民不止一次强调这一点。在成功收购后长达六年的时间里,按照当时的管理规定,佛山证券不能迁址改名、不能增资扩股,“能做的只有还债……”。

  尽管在各种约束下,当时佛山证券经营非常艰难,他还是一直坚守在这样的领域,坚信中国资本市场一定会有一个大的发展机会,这是我们国家金融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本着这样的一个信念,他主动放弃了许多在其他领域发展的机会。例如,期间,首创集团曾经考虑让他担任首创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第一任的总经理,他婉言谢绝了。一是喜欢投行这个行业,二是坚信我国资本市场一定会大发展。

   刘学民曾在一次采访中说,“中国整个的改革环境,需要一个发达的资本市场,才匹配这样一个大的经济体,如果不出问题,券商的大发展时代迟早要来临。对国家发展战略的这种思考,决定了我们去坚守这块阵地。”

  2002720日,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证券公司的发展环境得以改善,佛山证券完成了增资扩股,注册资本金由8000万元增加到7.47亿元,并正式更名为第一创业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迁址深圳,刘学民出任第一创业董事长。第一创业开始“加速奔跑”。

守住阵地种好“田”

  迁址深圳并非偶然。“选择适合企业生长的环境,是企业发展战略中的一个基本条件。”刘学民说。深圳公平竞争的法制环境,不干预企业经营事务的行政环境,以及邻近成熟资本市场香港的区位优势,使得它成为第一创业的首选注册地。

  创立之初,第一创业即提出了“富有核心竞争力的一流投行”的愿景,他们建立了差异化的经营策略与均衡的业务收入结构,注重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在起起落落的市场环境中,始终没有偏离正确的方向。

  “战略是什么?说起来很复杂,我的体会就是两个词,一个是‘方向’,一个是‘坚持’,选择好的方向,就要坚持走下去。”刘学民回忆说,2003年到2005年,证券行业治理整顿,不少证券公司出了问题,三十多家证券公司被关停,市场也是极度低迷。但刘学民坚信,“这个行业早晚会发展起来”。凭借出色的风险管控机制、坚定的信念和凝聚力,第一创业不仅度过了证券市场的这一困难时期,还在2007年被评为27家创新型证券公司之一。

  对此,刘学民表示,“我是做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出身的,比较了解国家发展与改革的问题在哪里,也了解资本市场的发展方向。”同时,他也深知体制的重要性。在第一创业,他非常注重股权结构的市场化,“市场化的公司需要市场化的结构,体制对了才能出生产力,我做这个公司,就是要证明这一点。”

  正因如此,即使在市场前景一片迷茫的时候,刘学民也没有离开第一创业这块“试验田”,“我的理想就是用实践证明正确的东西,要用实践证明体制赢”,这一点全公司众所周知。

  也正因如此,在前后近十年的时间里,刘学民多次婉拒了许多其他的发展机会。“要做好一个公司,全心全意尚且不容易做到,何况分心。”他宁可把自己后路全部断掉,也要一心一意做好第一创业。有人曾问他,当你看到自己当年的同事乃至下属都成为领导干部的时候,内心可有一丝后悔?刘学民这样回答说:“不同的人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路,各自在自己选择的路上,看到了各自欣赏的风景。没有高低之分,没有什么可后悔的。”

“令人尊敬的一流投行”

  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创业,第一创业已从一家单一的地方性券商发展成为拥有多家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公司、布局全国的综合性证券公司,注册资本21.89亿元,员工2000多人;业务覆盖交易所、银行间等场内、场外市场,可以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在债券领域更是一直处于全国前三的位置;20165月在深交所挂牌上市。这种持续优势的取得与公司的体制、战略和文化以及企业家的追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刘学民说,他心目中的好公司至少要具备两点:一是业绩好,二是文化好,公平互信,奖惩分明。第一创业的愿景是成为“令人尊敬的一流投资银行”,所谓“令人尊敬”,除了提供专业、优质的经营服务外,还必须有互相尊重、互相协同的内部企业文化,这是一个公司“永恒的主题”。

  第一创业将自身企业文化定位为“开放、创新、包容、协作”的海洋文化。刘学民称他的职责是“创造环境”,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创业的好的环境。他坚持“第一创业创造的机会首先属于合格的第一创业人”,而合格的第一创业人标准则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有持续系统的学习能力”。

  对于母校的学弟学妹们,刘学民也同样叮嘱道,要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坚持理想和方向,确立清晰的职业发展目标。“如果没有方向,碰到困难坚持不下来。”刘学民这样说。既是对学子们的诚恳建议,也是对自己20年创业历程的真实总结。

(采写:赵喜玲、武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