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4-17 来源: 作者: 编辑:
张树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980级工业经济系企业管理专业校友。1986年赴日本筑波大学留学,1990年获筑波大学大学院经济学硕士学位。1990年至2002年就职日本KASUMI集团,2002年迄今就职伊藤忠商事,2010年—2016年曾任伊藤忠物流(中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兼上海分公司总经理职务。2016年6月任职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住生活公司物流商务部中国亚洲担当部长。
一路奔跑的“行者”
——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980级校友、日本伊藤忠商事物流部中国亚洲担当部长张树标
从6月开始约访树标学长,约到时已是7月,此时他结束了在上海6年的服务,回到总部在日本的“伊藤忠商事”履新,感谢微信视频的链接,让东京和上海近在咫尺。
激情燃烧的大学时代
“大学时期,曾是一生中最激情燃烧的年代。”那时正是中国拨乱反正、百废俱兴的时代。恢复高考制度,让一代年轻人重新走进校园,求知若渴。张树标当时就读北京经济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前身之一)工业经济系企业管理专业。恰逢中国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的新风激荡着沉闷的旧体制,他意识到曾经的10年,让一代人知识荒芜、信息闭塞,对国家经济改革的各项政策,老百姓能理解者寥寥无几。作为新一代的知识分子,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成为知识和信息的普及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做点事情。
“我记得一个周末,我们早晨5、6点就出发了。”当时国家正在实行物价改革,很多群众不理解,正在读大二的张树标和他的同学兰季平、陈小民等一早赶到北京王府井书店门口,拉起北京经济学院的横幅,摆上书桌,为过往的群众宣传国家物价改革的政策和实施细则,吸引了很多热心的听众和各大媒体的关注。中午过后各高校争相效仿,使北京经济学院在国家物价政策调整宣传中成为引风气之先者。
80年代初期,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国内企业界纷纷学习研究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理论,尤其是以松下幸之助为代表的日式经营管理经验和理论。“当时这在北京经济学院也形成了热点,很多老师推出了一系列相关课程,如推出‘厂长必备’理论的工经系邬凤祥老师,倡导‘责任制’的黄津孚老师,还有推广‘美国市场学原理’的蔡毓平老师,这些老师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鼓励学生大胆走向社会去实践。”在老师的鼓励和学长们的带领下,张树标和同学们从大二开始纷纷走出教室,投身社会实践。
“记得有一次是我们到北京地板厂做了一场专题报告会,介绍日本式经营管理。”在大学里刚刚学到日本松下的管理经验以及全面质量管理(TQC)的课程,张树标很想将此理论与企业分享。他与一个同学陈小民怀揣着自己刚刚学到的知识,去北京地板厂跟厂长交谈,想给工人们讲讲。没想到厂长居然答应了,说先给他们的干部讲讲。“面对着工厂300多名技术人员和中层管理干部,两个毛头小伙子,热炒现卖!洋洋洒洒地讲了一个下午。”他们迫不及待地希望自己国家的企业能在第一时间学到世界上先进的管理经验,而企业的领导也用鼓励和信任表达了对管理知识和技能的渴求。
“时任文化部长的王蒙还来过咱们学校,”作为学生代表的张树标对王蒙提出了自己对文学的看法,“文学应该成为社会的混凝土,在社会上起粘合剂和稳定剂的作用。”“王蒙部长对我这个提法还很认可呢!”
激荡的年代,奔放的青春,张树标讲起学生时代的事迹,眼睛中的光芒能让人感受到当时那些年轻人想报效国家的使命感,不经意离开学校已经三十年了,回忆起那时的他们,书生意气,激扬文字,真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豪情,这是一辈子的骄傲。
不忘初衷,一路奔跑探索的“行者”
张树标现就职于“伊藤忠商事”东京总部,作为物流部中国亚洲担当的部长,是一名成功的职业经理人。但他说:“这不是多么大的成就,只是不忘初衷,一路奔跑探索着而已。”他自认为自己是一名不断探险摸索的“行者”。
大学毕业后,他去日本筑波大学读研究生,毕业之后,进到日本关东地区最大的连锁商业企业,一干就是12年。2002年,他加入日本伊藤忠商事,这是一家全球化的公司,公司分支机构遍布全球,他也随着公司事务的发展,接受历练和挑战。
2010—2016年,他常驻中国打理企业,由于业绩突出,得到了总部认可,如今又回到了日本总部“回炉”。在中国的6年里,他为伊藤忠物流在华的发展创设了许多新的业务模式,开辟了新的疆土和领域基盘,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我的时间是这样分配的,要用1/3的时间来考虑未来,考虑战略以及客户的方向、行业的方向,摸索资源投入的再组合(model)方式。”他认为,作为企业的领跑者,必须面向未来,不仅要考虑明天做什么,而且要考虑后天做什么,不可满足于只看脚下;不仅要超前两步思考谋划,而且还要明确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权衡后再将资源组合、分配。“另外拿出1/3的时间打造团队,落实推进。”他认为,作为总经理,企业方向确定后就要脚踏实地管理好自己的资源,检查公司的资源整合、资源匹配上有什么缺陷需要调整和改正。“剩下的1/3的时间,深入到现场,发现自己真正的实力。”时间如此分配之后,这三点的平衡还要掌握好,领跑者要保持超前两步思考,超前一步布局,脚踏实地地稳步推进。
“在团队的管理上,企业文化一定要simple(简单)。”在他们的公司文化中,重视资历与以往的经验,但不推崇所谓的论资排辈。“我们要求每个员工,尤其是各级责任主官,都要有自己的专长。希望把每个人,尤其是管理者,都打造成名牌。”他在公司提倡把每个干部都培养成专家,能够在自己的领域里独当一面。“另外就是open(开放),开放式决策议事风格,强调‘就事论事’。”他们公司推行“盲人摸象”,每个人在公司中接触到的业务部分就好像盲人摸到的大象,先要把耳朵、腿、身子等各个局部摸清楚,而总经理的作用就是把大家摸到的大象的局部给整合起来,让大家认识全貌、明确方向,把合力对准这个方向。同时,要对每次企业行为的结果坚持做复盘。“我很欣赏美国军队里面的AAR(after action review),即每次行动后,成员间要及时相互点评、总结和共享。”
26年的职业的生涯,张树标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忘初衷、不停奔跑探索的行者,也曾彷徨、踉跄、跌倒过,但从未放弃。日本企业大多崇尚永续经营,企业常常有数百年甚至千年的历史。日本人的职业生涯也很长,在日本地铁上经常可以看到背着通勤包的白发上班族,60岁的人并不是一个老人,即便到了80岁,也没有人觉得自己老,外人更不会强加给他们衰老的概念。所以,如果你能够一路奔跑,何惧自己是60岁还是80岁呢?
传递信任,创造新价值的物流行业
在物流行业工作了这么多年,当被问到“物流行业是否已经饱和”时,他非常肯定地说:“没有饱和,远远没有饱和,但是有些企业似乎有些走偏了。太急躁的话,就容易忘记事业和企业的初衷和原点。”学长对自己在其中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行业有太多的感慨。
最近几年,大量资本的涌入,让物流行业和传统连锁企业在产业链上拼命扩张,建自己的站点,增加各种硬件投入,组建自己的物流队伍,不仅物流企业成倍数增加,很多传统零售业也加入了自建物流的热潮中。”物流的原点和目的是什么?我们运送的是什么?仅仅是货物吗?是简单的一堆商品的空间移动吗?”他看到,许多企业在扩张中由于急躁,只考虑到更大、更多、更加耀眼,而忘记了作为零售企业自身的初衷和使命。
电商的风行,是对传统物流企业和连锁商业的一次巨大的冲击,似乎什么东西都可以足不出户得到,但对于在此行业中沉浸几十年的他来说,物流行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搬运工,对一个真正懂物流的企业来说,经手和运送的更多的是一种信赖以及商家实现新价值的期许。不管是价值几十万的奢侈品,还是刚刚出自菜园、江河的蔬菜生鲜,或者具有家族传承意义的纪念品,只要途经物流,就免不了信任,信任是一切商业活动的基础,没有信任,一切都无从说起。物流行业的使命就是建立信任、完成承诺,给商家和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信任和保障。
还是要稳扎稳打,厚积薄发
张树标近30年日本企业的从业经历,让笔者很好奇:“回望起点,如今的中日两国企业差距在减小吗?当年的精细化、系统化的程度差别大,现在中国企业怎么样?”
“起点不同,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国内企业起点晚,自然需要提升加速度,才能做得更好。国内企业不断奔跑的结果,现在已是各有千秋,在某些领域甚至独领风骚。”张树标见证了这种对比,“日本的工业化开始的时间很早,而且大胆引进欧美技术和理念,不断完善生成自己的日本式经营理论。尤其在商业零售领域,比如在商业业态的把握、连锁化运营和管理方面,有许多值得国内企业学习、借鉴的地方。“记得当时刚入职日本企业的时候,我曾积极推动为国内尤其是北京市的商业零售业培养现代化经营管理人才的活动,前后合计约有600多名北京市商业系统的干部和才俊在日本系统地学习考察了日本的最新商业业态和连锁经营的知识和理论。当时很希望国内的商业零售业能有一个大的突破,不仅仅是赶上国家的经济发展浪潮,更希望零售服务业能有所作为。”
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国内企业有了很大的进步,日本企业现在倒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马拉松和长跑接力赛,是日本大众非常喜爱的运动项目,除了持久性、耐力和坚韧外,还离不开团队合作和对团队精神意志的考验。日本现在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敢说自己做得很完美,尤其是那些生存了很长时间,甚至几百年的企业,大多依然非常谨慎地在奔跑、在摸索,探求新生之路,伊藤忠也是战战兢兢,不敢打盹。”
他感受到现在中国很多企业进步非常快,高管团队年轻有为,已经非常国际化。比如一些家族企业,上一代积累了资金、渠道和本土经验;第二代更受过很好的国际化熏陶和教育,能够快速和国际接轨,经验积累和知识体系都不输给包括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的企业,可以说现在大家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有些领域特别是互联网、高新科技等领域,国内企业跑得更快些,更具有优势。
但他也能看到国内有些企业步子迈得太大,太着急,步子容易乱。他希望市场里的各方都能成熟起来,不要为了形象光鲜,而要修炼内功。“不仅是企业,看客们也成熟起来。长久以来我们看英雄总是带着光环,人帅刀法好。我们要允许英雄有伤痕和缺陷,就好像赛场上的拳击手,被别人打了9拳,快要倒下的最后关头,还能积攒起力量,发起最后一击。企业也是这样,允许企业在失败中成长壮大,尤其是不断追赶中的中国企业,总是追赶极易出现疏漏,还是厚积薄发,稳扎稳打为好。”
多元文化之融合
张树标全家早已定居日本,他的微信头像也是一名日本的侍者(武士),被问及“这是否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张树标说,“在日本待得时间长了以后,那种禅宗思想的自律、有序、内省,以及‘陀寂文化’的简约、质朴,对我影响还是蛮大的。”但是,他觉得自己并非只被日本文化影响。
大学期间他喜欢中国的哲学思想,曾把“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受到日本“禅”的思想影响,常提醒自己“举头三尺有神明”。同时,他也曾多次到美国学习,他发现美国人有很强的商业嗅觉和创新意识,包括在不断发现和开创新的商业模式上。对比日本和美国的文化,可以看到日本的认真、严谨、细致和执行力,“但日本的弱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多低头拉车,疏于抬头看路,容易迷失方向,过于强调人的因素,容易忽视系统和架构及模式创新。”他一直关注着美国的商业发展,美国的商业杂志——《哈佛商业评论》更是他每期必看的杂志。“接触到与自己不同的文化时,你会反思,你会有所改变和突破,这是每个有海外生活经验人都会有的共鸣。”
他觉得在他的身上,不知不觉中应该是融合了中国、日本和美国的文化要素,而这些都是他在长期的工作和生活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践行所沉淀的内容。同样如果要想在中国的市场上获得成功,必须是美国人的模式、日本人的执行、东方的哲学。多元文化的融合,才能更包容更有智慧。
感激人生的另一半
“巴菲特说过:一生最好的投资是选对了老婆。您对另一半怎么看?”问及他的家庭,学长由衷地感激自己的太太,“从留学年代一起打拼到今天,她不仅仅是我的‘左膀右臂’,在培养下一代、做好综合保障上,夫人的贡献是巨大的。太太自筑波大学大学院硕士毕业后一直在一家制药企业做基因研究工作,40岁左右还拿了药学博士学位,在公司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非常感激自己的太太,他觉得很多时候女人比男人对这个社会的贡献大多了,他们不但对家庭和孩子负起了责任,同时也不忘自身的发展。
一个学生对母校最好的回馈
“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争取在某个领域有所作为。当别人问起,你是哪所大学毕业的,当你告诉对方后,对方说,‘哦,原来你是这所大学毕业的,原来如此!据说这个学校据说培养了许多人才,很有特色,真羡慕啊!’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觉得这是一个学生对母校最好的回馈。”
张树标曾任上海校友会会长,在母校60华诞之际,当问起对母校的寄语时,他提起了曾激荡起他们斗志、点燃起希望之火的那两句话,“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两句话曾激励许多‘60后’们奋起、奔跑。直至现在,我们依然没有忘记,一直在激励鞭策自己。希望首经贸的大学生们能够继续秉持、践行老一代们对我们的嘱托,我们大家一同努力,共勉!”
(采写:王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