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

首页» 校友风采» 人物访谈

『校友风采第十五期』1981级校友徐涛——他的生命中有一抹绚丽的中国红

时间:2017-04-17 来源: 作者: 编辑:

  

  徐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工程系1981级本科、85级研究生校友,世标集团董事长。

  他的生命中有一抹绚丽的中国红

  ——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981级本科、85级研究生校友、世标集团董事长徐涛

  

  最初结识徐涛学长是在2013512日,我校第二次校友代表大会上,他身材高大、目光坚定,强大的气场让人觉得古人用“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应该是形容这类人的吧,然而在他身边安放的一副拐杖似乎与此景此人不大协调,这引起了我们深深的好奇,这样的状态不是应该在病床上静养吗?后来我们了解到,徐涛是我校81级本科、85级研究生校友、世标集团董事长,四天前刚做完一个大手术后腿部钢钉拆除,本应在病床上休养,但出于对学校的深厚感情、对学校校友工作的认同和支持,他执意前来参会,会后我们对他进行了专访。

  活在当下,专时专用

  1981年,徐涛从北京八十中毕业,进入北京经济学院(后与北京财贸学院合并成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工系工业卫生专业学习。说起当年高考,徐涛回忆道:当时我的学习成绩很好,加之自己的篮球特长,只要高考成绩能够达到重点线就可直接保送北京大学。然而,平时化学成绩非常优异的他,却因为漏做了半页大概30分的化学题,结果总分不及重点线,遗憾地与北大化学系失之交臂。

  踏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徐涛的心一下子沉到了谷底,看着还没有自己中学环境和条件好的大学校园,他的内心涌起了一种难言的滋味,有失望或许还有些许不甘。不过,徐涛凭借自己“尊重客观,尊重存在”的一贯理念,在极短的时间里就接受了眼前的现实,并以积极的心态开始了自己崭新的大学生活。

  人生的道路上阴差阳错的事情很多,可徐涛觉得对他来讲,到北大和上首经贸没有什么好与不好之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老天这样安排自然有它的道理,而我们只管做好自己就是,在采访时,徐涛说他自己现在很庆幸当时上了经院而不是北大。在大学里他过得很充实很开心,学到了很多,也玩得不亦乐乎,他有着精湛的球技,曾被北京大学生代表队选中参加全国大学生篮球比赛的集训,曾任我校篮球队队长,当时我校男篮曾进入了大学生甲级队比赛前八;他有着较强的英语水平,能够熟练背诵《新概念英语2》中所有文章,曾两次获得学校英语竞赛的第一名;他有着优异的学习成绩,历年成绩总排名均在班级前列;他热心学生工作,连续4年担任班长职务,本科毕业时被学校授予“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1985年,他顺利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很多人看来,徐涛是幸运的,机会总是垂青于他,上大学、读研究生、毕业去外经贸部工作、出国、得到特许权自己办了企业……然而,正如徐涛自己所说,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他在别人嬉戏、玩耍时学习、训练,最终抓住了机遇。他爱篮球、爱英语,为这两项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它们也帮助徐涛打开了人生中的第一扇大门。1988年,徐涛研究生毕业,当时国家外经贸部交流中心招聘工作人员,徐涛虽投递了简历,由于“僧多粥少”他并没抱太大希望,然而徐涛的篮球特长和出色的英语水平,恰好符合外经贸部的特别需要,他从众多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

  徐涛能在学业中做到游刃有余有他自己的法宝,那就是“专时专用”。他说,“我知道什么时候该学习,什么时候该娱乐。我学习的时候可以做到非常专注,每次我学习起来,别人叫我,我总是听不到。当你特别专注一件事情的时候,效率是最高的,也就是事半功倍。所以其实我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不多,但是我可以完成得很好。”

  弃文从商,家国情怀

  1988年,徐涛进入外经贸部交流中心工作,这是他的第一份职业,也是对他影响深远的一段历程。当时他是项目官员,主要工作是利用国际民间组织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无偿扶贫资金在中国老少边穷地区开展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徐涛去过沂蒙山、大别山等很多个老区,那里的经济非常贫困,但是当地农民的朴实与善良深深打动了徐涛,“他们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平和与幸福!”后来他这样描述道,“当我从外地回到北京,一出火车站,一种幸福感便油然而生,因为两者的转换让我有一种强烈的对比。在那里我看到了什么是赤贫,并切实感受到在那样的环境下中国人朴实与善良的本性!我觉得自己应该为国家做点事儿,这样才能够对得起那些曾经为国家做出过重大牺牲而又坚强善良的老百姓!”人们常说,人的第一份职业会在其人生中打上深深的烙印,也许正是这样的工作经历唤起了徐涛内心的家国情怀——要尽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做点事情!可能连徐涛自己也没有想到,当时那样一种情怀的萌动决定了他后来人生路上的许多选择……

  1989年,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原因,徐涛与一些同龄人一起去山东接受再教育,那段时间,徐涛看到了社会的动荡、管理的无序……十分心痛,但他说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一种历练,既然命运把你放在了那里,就在那里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好。他想走出去看一看别的国家是什么样子,因为他觉得中国不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经过刻苦努力和自身较好的英语基础,他分别取得了托福考试640分和GRE考试2100多分的优异成绩,并且收到了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录取通知。然而这却让徐涛陷入了两难之中,去则会因当时的特殊情况而身陷“叛逃之罪”,不去则曾经的刻苦努力付之东流。恰在此时,徐涛被外经贸部交流中心派驻美国工作,而派驻的首个城市巴尔的摩恰好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所在地。

  在美国将近一年的工作中,徐涛走过美国东、西部的很多城市,活跃的他也结交了很多美国朋友,日子过得丰富而充实……采访中,徐涛说当时有两件事情对他影响特别大,一个是在美国的所见所闻,他一方面感受到了美国社会的发达,另一方面也感受到了不少美国人对中国的不屑一顾。一次业务活动中,一位美国妇女直接对徐涛说,“你们中国再大,再怎么发展也是一个大的穷国。”还有一次他去拜访一位家族基金管理的长者,老太太的话语中强烈表达了她对整个世界的一种社会责任感,他体会到了一个人要想真正担负起社会责任,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这些体验和感受深深刺痛了徐涛。另一件事是,他一个经验丰富的美国朋友曾推心置腹地跟他说,“你是一个中国人,在美国你像一条出水的鱼,而只有回到中国你才能如鱼得水。”只有站到自己的土地上,你才是一个中国人,在别的任何地方,你做得再好也是个二等公民,这是出国后的徐涛最真实的感受。看清美国人对中国趾高气扬的态度和中国人在美国工作的现实情况,又恰逢邓小平“南方谈话”之际,外经贸部交流中心打算投资成立10个公司,徐涛被领导点名参与其中一个公司的筹建,他果断选择了回国,在中国这个巨大而有希望的市场去做某些领域的引领者。

  办公司就要找准方向,徐涛认为自己要做的事情首先要对国家、对集体、对个人有利,其次还应该是一项朝阳产业,经过分析,他把目标锁定在了质量认证方向,因为他觉得当时的中国“人治”现象严重,在许多方面管理无序,没有规章制度,更没有标准化,而这些对一个国家来说影响很大。当时国家技术监督局刚刚成立国家认证办,下定决心的徐涛找到处长与他促膝长谈,两人在很多方面谈得很投机。徐涛在采访中说:“你真心想干一番事业而不是只想着挣钱的愿望,会得到真正想干事情的人的赏识,我们两个产生了强烈的碰撞,一直到夜里三点多。当然,机遇也只会给有准备的头脑,我的工作经历、想要开创一份事业的雄心壮志以及流利的英语让我有了这样的一个机会。”但是,面对徐涛这样一个没有什么经验的年轻人,处长给他提出一个要求,在一周之内给国际认证组织主席写一封信。徐涛认真查阅资料,几乎不眠不休,很快就把信交到处长手中。结果国际认证组织主席收到信后,不仅热情地回了信而且邀请中国派代表去新加坡参加即将举行的国际互认组织会议,徐涛作为代表之一参会,这次会议为徐涛打开了通往认证行业的大门。后来,徐涛也顺理成章地受命建立中国认证界的黄埔军校——国家质量认证培训中心。

  1997年,事业如日中天的徐涛为了梦想再次做了一个让别人不可理解的决定:扔掉“铁饭碗”,下海开办了自己的认证公司。徐涛依据“按照世界标准搞认证”的理念,将公司命名为“世标”。怀揣着梦想的徐涛终于放开手脚施展自己的才华,很快利用自己的能力在第一次招标中力排对手,获得成功。

  在此后的若干年,秉承“公正、诚信、权威”的管理方针和“伴您闯世界”的服务理念,徐涛带领他的“世标认证/WSF”团队积极参与推动我国与国际同行的双边和多边互认活动,为推动我国的世界标准认证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开创性工作。目前,世标认证/WSF拥有我国一流的认证界专家与审核员队伍,先后为国内数万家各类组织提供了独具特色的认证服务,在业界获得了良好信誉,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其分支办事机构遍及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他们用智慧与勤奋缔造了“世标认证”品牌。

  回归自然,与梦同行

  事业做得越来越大后,徐涛成了朋友口中“成功”的代名词,然而徐涛认为人们对成功有很多种不同的认知,他只是在不停地追逐自己的梦想。他说,“我觉得自己是一个自由与责任的矛盾体,我的梦想是找一个自己想干的事情,到一个自己可以说了算的地方,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世标集团承载着徐涛的青春、奋斗与梦想,也承载着徐涛对国家、民族浓浓的深情,在未来的时光中,他希望世标集团能够顺利完成行业转型,成为认证界令人骄傲的民族品牌;同时能够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多做一些对集体、对民族、对国家有益的事情。

  面对别人对他成功的赞誉,徐涛说,“我一直认为事业成功之时利在其中,一个人绝不能把利放在首位,而应该把做事放在第一位,挣钱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事业做得大了自然钱就多了。数学上说,零到无限是没有止境的,如果把金钱作为目标时,你永远会觉得自己最痛苦,因为总有人比你挣得多。而佛学上认为,人生中挣多少钱是有定数的,不要为钱去拼,要顺其自然,只要把事情做好,尽心就行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吧!”

  徐涛的终极目标是回归自然,感受自然的伟大,他要求自己一定要顺势而为,顺其自然,走进自然,干点自己想干的事。

  回归自然就要行万里路,徐涛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走过了许多秀美的山川,为了记录自己旅途中的所思所悟,把自然的美好传递给更多人,他爱上了摄影。“玩玩这个,真的很享受。”他说:“其一,摄影需要走遍千山万水,能够见识到更多的东西;其二,摄影能展示摄影人自己的独特视角和对客观事物的理解与思考。”2013年第一期首经贸《校友通讯》上有三张徐涛的摄影作品,照片通过野生动物的不同瞬间,表现了非洲草原的绚丽色彩和勃勃生机。然而,这些精美的照片竟是徐涛于去年意外严重车祸手术治疗数月,尚未完全康复的情况下飞赴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拍摄的。对此,徐涛归结为“喜欢”,并言称享受过程中的苦与乐。

  20105月的一天,阵阵喜庆的鞭炮声从辽宁宽甸北部的云亮谷传来,由世标集团投资建设、占地约3000亩的“世标山庄”正式开业了,这是徐涛回归自然的又一力作。几年来,徐涛的脚步踏遍了山庄的每一寸土地,那里的每一处景观、每一项设计都凝聚了徐涛的心血,那里的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都感受到了徐涛浓浓的爱……

  回归自然,让徐涛感悟最深的是如何做人。在徐涛看来,一个人能够做到胜不骄最难,很多人在得到了所谓的成功后,便很难以平等的心态去对待他人。他说,人往往走得太快了而又不知道反思,这样就可能忘记最初出发的初心,所以,有时要慢下来,要走进大自然去感受自己的渺小,从大自然中汲取能量,并对自然保持一种敬畏与感恩,这样才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安宁,才能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让自己的内心更强大。大自然让徐涛不断超越自我,笃信大爱,并把这种淡然与坚定渗透到了生命当中。徐涛说,“一个人很难突破世俗的东西,一旦突破,将会有无穷的动力与能量,可以打败一切!一个人真正的强大是内心的强大,有些人,碰见比他们弱小的,就强大了,碰到比他们强大的,就又弱小了,这哪里叫作内在的强大?这是受外界所动的一个表现,不是真正的强大。”

  后记

  跟徐涛学长聊天的时间总觉得过得很快,不仅因为他很健谈,更因为在他的话语中有很多观点触动你的内心。在他讲述自己职业生涯变动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那个年代的人身上浓浓的家国情怀,脑海中想起了艾青的那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对此,徐涛有一个著名的“三母理论”,他认为人的一生离不开三位母亲——生母、母校和祖国,一个人只有心中有了这三种情结才能够真正堂堂正正地站立起来!对母亲,他一直努力做一个孝子;对母校,他积极投身校友会的公益事业;对祖国,他的内心充满着浓浓的眷恋,他说自己的国籍永远是中国,自己永远是中国人!

  实践中,徐涛也在积极践行自己的理念。他为母校教育基金会捐了第一个一百万,建立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世标研究中心;校友会发起的“赠母校一棵树,蓝首都一片天”、为校友李甜捐款等公益活动他都积极响应;每一个地方校友会的成立都会看到他的身影,他要用自己的言行唤起更多人内在的母校情怀……

  (撰稿:邵丽丽、何军、张琪、张益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