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

首页» 校友风采» 人物访谈

『校友风采第十六期』1982级校友朱欣研——母校是我一生职业的起点

时间:2017-04-17 来源: 作者: 编辑:

  

  朱欣研,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982级财政专业校友,现任加拿大卡比兰诺大学(Capilano University)商学院金融和会计专业教授,加拿大注册专业会计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微观经济学、小微企业金融管理、个人理财计划及财富管理、年金投资管理、金融工程、国际商务金融管理、政策分析及战略管理。具有二十多年丰富多样的工作经验,并在国外取得了多项学术研究成果。曾在加拿大联邦政府国际开发署、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开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等多个高校及专业组织开展教学及学术研究工作。

  母校是我一生职业的起点

 ——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982级校友、加拿大卡比兰诺大学(Capilano University)教授朱欣研

  

  进京求学,人生扬帆起航

  “我是在西北黄河边长大的。”朱欣研随父母在甘肃省刘家峡水电站长大,在那里度过了中小学时光。1976年到西北农村插队,当了两年农民。文革结束后,他随父母回到北京,到水电部科研所做了一名技工。

  1982年,朱欣研考入北京经济学院财贸系财政专业8233班),这里是他学习历练的开始。“我们班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班集体,从1982年到1986年,学校历次校际活动中,如全校的板报比赛、歌咏比赛,第一名几乎都是我们班。”提到班级和同学,朱欣研很是骄傲,也非常感谢和珍惜同班同学的情谊。他多年以来非常感激各位同学、老师和学长的关怀和支持。

  大学四年,朱欣研一直担任学生干部工作,为同学们服务。第一年担任班长,第二年任系学生会主席,第三年任校学生会副主席,还积极参与了北京市学联和其他的北京市和全国大学生的社会活动。当时,学生食堂是中午12点到1240分开饭,过时不候。学生干部都是利用下课时间组织活动、发送通知。等到朱欣研和同学们忙完了来到食堂时,食堂已经下班了。“那时我常常饿肚子,人也非常瘦弱。但是我有一种信念,为同学们做事就要做好。”朱欣研强调,“当时的学生干部和同学们都具有很强的献身精神。同学们热心支持学生会活动,积极参与,使得学校的学生活动丰富多彩,非常有意义。

  “在首经贸读大学的经历对我的一生影响非常大,不仅在知识学习上得以循序渐进,耳濡目染,而且树立了我为社会奉献的精神,培养了这方面的志向和技能。今天我的很多同学都成为所在行业的优秀人才,为母校争得了荣誉。我也为他们感到骄傲。”

  1986年,朱欣研毕业留校,成为了一名老师。做了一年行政工作后,他被学校选送到北京市大学教师英语培训中心学习。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出国是相当热门的选择,尤其是当朱欣研发现自己所教的国际金融、专业英语等课程的教科书与国外的教科书差距很大时,他产生了疑问和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到底哪个才是更新的知识和理论?他想出去看看,“学点东西‘镀镀金’,对自己的教学可能更有好处”。出于这样的想法,朱欣研决定出国读书,“当时并不想长期在国外生活,还想回来教书,为学生服务,为母校做出贡献,为学生们的学习提供和国际接轨的教学内容。”

  出国历练,志在教书育人

  1989年,朱欣研来到加拿大温哥华,就读于全球排名前列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UBC)金融专业。“国外的学习经历是我这一生第二个难以忘记的人生经历。学习的艰苦不次于当年的高考。生活的挑战更不亚于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经历。朱欣研提到了一段有趣的故事:二十多年前还是学生时,学习压力非常大,但他还需要打工。当时他在温哥华市中心的餐馆打工,碰到国内大学同学和同事们组成的国内代表团到他做侍应生的餐馆就餐。当时温哥华的华人很少,见到同学很兴奋,但是也使他思考完成学业后回国服务的念头。

  由于学业突出,研究成果比较有特色,两年后毕业之际,朱欣研的教授把他推荐给加拿大联邦政府国际开发署。当时加拿大的国际开发署为中国提供了很多援助项目。朱欣研当时负责国际项目开发和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他回忆说,“工作之初是非常有挑战性的。在中国工作时,他访问了国内的很多国家级贫困地区。”加拿大是一个移民的国家。和他一起办公的同事、下属来自四五十个不同的族裔,朱欣研要花很多功夫去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很多时候,对一件事的处理方式不同并不是出于对错之分,而只是文化不同。多年在多族裔的工作环境中的这段经历也让我逐渐变得宽容、豁达、客观,不急不躁。”

  为国际开发署工作的五年中,朱欣研曾一度到UBC商学院负责国际培训项目工作,对世界各国包括中国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他得以近距离接触祖国同胞,并了解祖国的最新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务院特区办与加拿大城市联合会、加拿大国际开发署合作开展“中国开放城市市长培训”项目,朱欣研先后参与接待了数批来自中国各地政府部门的学员。“那时候感觉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不得了了。”

  在此期间,朱欣研开创了国际培训领域著名的2+2”模式,即大学前两年在本国内接受培训,聘请外国教授上课,待学生在生活自理能力、知识技能基础以及心理建设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后,大学后两年再到国外学习。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新的概念,朱欣研率先提出和推广了这一概念,受到国家教育部门的支持。而且这一理念影响深远,带来了后来国际培训领域“1+3”“3+1”等多种衍生模式的相继出现。当时朱欣研主持的国际教育项目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成功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项目之一,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当时朱欣研的工作非常繁忙。“出差是家常便饭住宾馆是日常生活。”因为工作,他出差去过欧亚的一些国家,开阔了眼界。朱欣研回忆当时的工作时说到,“我非常喜欢我的工作,虽然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但从没有怠慢。有时感到力不从心,但努力不懈。”当时的工作很具有挑战性,使他充分意识到自己需要进一步提高知识和专业技能。于是他下决心,再次挑战自己,决定参加加拿大的注册专业会计师学习和考试。经过努力,他很快取得了加拿大注册专业会计师资格,也为他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在为加拿大国际开发署驻华工作一段时间后,1998年,朱欣研接到了现在任教的Capilano大学的邀请。出于对教学工作一贯的兴趣,朱欣研接受了邀请,回到温哥华,专心教学,主教会计学、金融学、量化分析、企业国际财务管理等多门课程。因在课堂内外热心帮助学生,且教学效果非常好,朱欣研赢得了学生和同仁们的尊敬,并取得了终身教职。

  十几年来,朱欣研与祖国联系紧密,经常代表加拿大注册专业会计师协会回国到上海财经大学、南开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南京审计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学校授课。在课堂上做自我介绍时,他总是会说,我是首经贸毕业的。

  2011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与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合作项目邀请朱欣研回国教授了三年的金融课程。从2015年开始,他每年在首经贸开设暑期课程,每期40个学生。当时首经贸寻找国外教师到学校讲学,请加拿大国家注册专业会计师协会推荐老师。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推荐了朱欣研。令人感慨的是,在首经贸联系朱欣研回国讲课的整个过程中,他从未提起过自己的校友身份,他不想因此而受到特别的对待。

  回到母校后,朱欣研除了精心搞好教学,更是言传身教,努力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开阔大家的眼界。他的教学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和很高的评价。同学们一致认为他们学到了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朱欣研还利用自己的时间为同学们提供职业生涯建议和指导,使大家受益非浅。朱欣研强调,“回报母校最好和最有效的做法就是从实事作起,为同学们服务。同学们毕业后的成功,就是母校的光荣。”

  社会服务,奉献专业才识

  现在,如果在加拿大温哥华,每周三下午五点到六点收听FM96.1频道,就会听到一位华人教授谈论听众关注的经济、政治或社会议题。这位教授就是朱欣研,他义务在电台和电视台做时事评论嘉宾已近20年。“这些年,除了本职工作外,主要是为社会做志愿服务。”

  90年代初,朱欣研在温哥华偶遇当地最受欢迎的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后者邀请他参加电台节目做时事评论,这一做就做到今天。他评论的议题多样,涉及房市、移民、选举、退休制度等,“主要是帮助引导华人社区更好理解联邦政府政策及当地政府政策对华人的影响,比如在大选投票阶段,华人对各政党政纲如何理解,怎样投票对华人比较有利等。”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当地华人解疑释惑、指点迷津,并多次接受加拿大国家广播电台(CBC)的采访,评论有关中国的政策,加深了国外对中国的了解。

  90年代中期开始,朱欣研还在电视台录制时事评论节目,每周五晚一个半小时,该节目在加拿大全国播放,以至于他走在温哥华街上,很容易被认出来。有一次在墨西哥机场,还被看过他的节目的华人观众认出。每次录制电视节目,他都会自报家门:我是中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毕业的,并且为避免混淆,他会特别强调说,是首经贸,不是外经贸。“这些年我做媒体节目所把握的原则,一是真实,按照我的专业知识来理解和评论,二是如果涉及中国,坚持爱国的立场,不说对祖国不利的话,不损害国家名誉,不伤害国人感情。”

  近年来,朱欣研把工作之外的主要精力放到服务社区之上。他努力为到加拿大的新移民和难民提供义务服务。多年的服务,得到了当地政府机关的奖励。

  赤子情深,不忘母校祖国

  “我从小在西北长大,做过农民,当过工人。如果没有首经贸,就没有我的今天的成绩,我就不能为社会做更多贡献。首经贸给我的不只是知识和学历,而是我一生职业的起点,她持续不断地给我能量,让我一直向前走。”

  虽然久居海外,但朱欣研一直关注母校,看到学校的发展日新月异,他亦感到十分安慰。“在国外看到有关首经贸的信息,感觉很亲切。”得知海外校友会将陆续筹建,朱欣研非常赞同,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他热心校友活动,利用短暂回国的时间建立校友健步走微信群,组织相关活动;建议按地理位置或专业领域建立校友分会,联络校友为学校做贡献;他盛赞很多校友的谦和及低调、默默地奉献和感恩母校的榜样般的力量,“我们班有很多这样的同学,不管自己如何成功,始终怀念母校的生活,感恩在母校的经历。”

  朱欣研与夫人是大学同班同学,夫人更是他事业的支持者和伴侣。朱欣研感激地说到,“可以说我走过的每一步都和她的理解和支持是分不开的”。两人携手走过几十年风风雨雨。他的夫人也是加拿大的注册专业会计师。在他们的工作环境里,经历过初到国外的文化接受与融合的过程,如今心心念念的还是祖国的文化。

  他们对独生女儿家教甚严。朱欣研说:“从小告诉她,在家里必须说中文,在家里如果讲了英文,受到的‘惩罚’是非常严厉的。就是怕她忘了中文,忘了自己是中国人。”每年,朱欣研都会送女儿回国一次,体验中国的文化。“现在她的中文特别地道,一点儿听不出来是从国外回来的。”

  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全球招募华侨华人志愿者,每个国家只有一个名额,朱欣研不满18岁的女儿作为加拿大唯一一位华人志愿者在北京水立方为迈克尔·菲尔普斯等运动员做检录工作。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她再次成为加拿大奥组委国际部的志愿者,给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国际奥委会原副主席何振梁做翻译,她流利的中文令何振梁大加赞赏。他的女儿是连续参加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的华人代表中最年轻的一位。

  如今,朱欣研的女儿在UBC毕业后,继续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读教育学博士,她还积极参与加拿大和中国的高等教育合作项目,并正在与北师大、东北师大、华东师大等学校的加中教育合作科研项目中负责管理工作。朱欣研骄傲地说道,“加中的教育合作项目对两国未来的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为两国未来的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石。”朱欣研的脸上写满了欣慰与自豪。

  采访结束时,朱欣研再次强调对同学、老师和母校的感谢,同时更对校友会的工作感到赞许。他多次强调,“校友们的成功和支持是母校的光荣。母校的关心和进步是校友的骄傲。校友会是同学们和母校的纽带,工作是十分有意义的。”朱欣研最后说,“回报母校应该是他,也是每一位校友的义务和光荣”。

  (采写:赵喜玲、武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