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

首页» 校友风采» 人物访谈

『校友风采第十七期』1982级校友张志强——种下坚定的心锚,守护绿色的希望

时间:2017-06-12 来源: 作者: 编辑:

        张志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982级贸易经济专业校友,北京绿色空间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毕业后,他先后服务于万科集团、光大集团和加拿大剑桥教育集团。为了自己的梦想,他放弃了高级职业经理人的岗位,于2010年开始创业,成立北京绿色空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立志打造“绿色空间”高速发酵天然有机垃圾处理系统。

种下坚定的心锚,守护绿色的希望

——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982级校友、北京绿色空间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志强

    对张志强校友的采访约在他的公司研发基地——北京市房山区窦店。一大早,我和学校校友会秘书长赵喜玲老师、何军老师一行3人便驱车前往窦店,让我们感动的是学长执意要到高速出口迎接。车子驶出窦店出口,我们一眼就看到路边等待的学长,身材高大挺拔,上午的阳光斜斜地照在他身上,整个人散发出一种淡淡的光芒,他温文儒雅,微笑着迎上来……我们跟随学长的车来到了他的公司——北京绿色空间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的办公区是一座简易的二层小楼,干净明亮,走廊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幅美丽的风光摄影作品,学长介绍说是他朋友的作品,他很喜欢就挂在了这里。简短的接触,觉得学长和蔼可亲,他的眼睛看上去像一片安详的福地,蓄满一泓无底的宁静,加之简朴安静的办公环境,这里像是有一种魔力,让人的心一下子平静下来,想要去对这里的主人探个究竟:他跟一般的商人有何不同?带着这种好奇,我们的采访开始了。

寻找心锚,职场求索

    1982年,张志强考入原北京经济学院贸易经济专业,他说:“当时刚刚改革开放,百废待兴,学经济是很新鲜的,学完经济后到底能做什么也不知道,学了以后才有了一点感受,就像是我们的校训吧,‘崇德尚能,经世济民’!”4年的大学生活虽然没有轰轰烈烈但也非常充实,因为学校宿舍紧张,家住北京三环内的学长是走读的,每天起早贪黑坐公交车上下学很辛苦。那个年代校园里没有太多娱乐活动,学习氛围很好,老师非常敬业,学生的心思基本都在学习上。当年他们恰好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学术界关于经济发展模式的讨论,作为大学生他们参与了这个过程,开始思考企业转型、价格改革等经济领域的前沿问题。学长说大学4年对他的未来帮助非常大,不是学习了某些知识而是锻炼了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了一种思考的方式,让他后来能够从更高层面看待自己的事业,能够对国家政策和大环境有更深的认识与把握,“与社会上有些人有了钱后办个公司、干个事儿可能真的有很大的不同!”

    毕业后,学长主动参加了北京市第一届讲师团,到密云支教一年,1990年加入万科集团,后来又服务于光大集团和加拿大剑桥教育集团,20多年的职场历练让他对市场、对经济、对社会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然而,作为曾经的大公司高级职业经理人,学长却说:“这么多年的职业经历虽然很风光,但我一直觉得找不到自我。”直到2006年,他来到一家上市公司担任董事长助理,被派到公司投资的一个从事餐厨垃圾生物生化处理的企业担任负责人。”第一次知道了垃圾的问题这么严重,第一次知道了垃圾还可以这么处理,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值得做的事情,既可以解决政府的难题,也可以解决我们自己的生存问题。”学长说他仿佛找到了此生的使命。但因项目投资大、见效慢,上市公司撤资后停止了这个项目,学长迎难而上,决定把这份事业做下去。他联系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合伙人,2010年,成立北京绿色空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始创业,立志打造“绿色空间”高速发酵天然有机垃圾处理系统。

种下心锚,披荆斩棘

    由于目前我国固废处理,特别是垃圾分类及餐厨、厨余垃圾无害化处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人们的环保理念又不是太强,作为环保领域的社会企业,不同于NGO和纯商业企业,他们公司在成立之初异常艰难,“当时想得比较简单,但做着做着就发现,项目前景虽好,做下去却是如此艰难!开始就是几个合伙人在做,连个车间都没有,就是一个想法,然后一步步去实施。每一个阶段似乎都有迈不过去的坎儿,太多太多了……”学长讲述这一段时,平静的脸上微微动容,或许这段经历对他而言有太多的苦涩与无奈。

    首先是资金链的问题。环保是一项长期投入的事业,不能急功近利,而设备和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2012年,他们公司销售设备因客户问题未能及时回款,春节的时候公司员工的工资发不出来,其它项目的成本和租金还要支付,眼看着公司就要出现问题,张志强非常着急,跑遍了大大小小的银行也没有能够拿到贷款,甚至,他都想到了高利贷,最终无果,就这样所有的员工三个月没有领一分钱工资。“但没有一个人因此而离职,这让我非常感动,我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让大家的坚持付诸东流。”

    其次是技术的问题,也就是设备和菌剂的问题。在技术的研发中原理性的知识大家都知道,然而要产业化就不那么容易了,他们为此进行了千百次实验,这不仅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还需要非常专业的设计。学长说刚开始给客户装好设备后,他们经常半夜半夜睡不着觉,生怕夜里出问题。由于我国的餐厨垃圾成份复杂,垃圾分类并不严格,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出现过,进料的容器里面卡过可乐瓶、大骨头、完整的南瓜,甚至勺碗餐具!有时是半夜打电话叫技术人员,要不然电机就会烧坏,甚至可能会损坏整台设备。除此以外,餐厨垃圾处理是涵盖多学科、多工种的综合技术产业,涉及机械设计、节能技术、生物工程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都需要一一攻克,几年来,他们就是在不断出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度过,最后终于研制出了现在申请了专利的这种设备。

    还有市场的问题。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主要是靠政府投入,政府招标买入环保设备进行运营,然而这种模式容易造成各环保设备企业之间恶性竞争,为了中标拼命压低价格,在他们开拓市场的时候就遇到了这种情况,他认为这种模式对于环保企业的发展非常不利,也不能长久。

    张志强和他的企业就是在这重重困境中一直苦熬着,坚持着。三年中开了多少次会,跑了多少路,说了多少话,多少个不眠之夜,张志强自己也记不清楚了,然而就在最艰苦的时候,他也从未想过要放弃。当问及他能坚持下来的力量来源于什么时,他是这样表述的,“我们之所以这样坚持,一是敏感度,对政治的敏感,我们国家这些年的快速发展透支了很多资源,几代人的资源,不能一直这样下去;二是对垃圾的了解,很多发达国家走过的阶段我们绕不开的,比如雾霾,我们无法跨越历史发展的阶段;第三个更重要,这是有前景的好事,功德无量的事情,不能急,急功近利就不要做环保。”这是他心中的一份责任,也是他的初心,“一个人的初心怎么能够说变就变呢?不能变的!”说到这里,他的眼睛变得明亮而有神,整个脸庞熠熠生辉,那是一种源自于生命深处的大爱的力量。

守护心锚,播种希望

    有了这种信念,张志强带领着他的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走出了一个又一个困境。2013年底,他们公司引入了风险投资,尝试通过资本市场解决资金链的问题。201584日,公司新三板挂牌上市,开始了新一轮融资,在大市低迷的情况下,他们依然完成了计划的定增。

    经过无数次实验与改进,他们研发出了“吃垃圾吐肥料”的高速发酵天然有机垃圾处理设备,这种设备能够将餐厨垃圾自动投料,然后经过8-24小时的高速发酵,最终形成干燥的、几乎没有味道的淡黄色粉末状物质(这是一种富含生化腐殖酸的生物有机肥料),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能够真正实现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为了解决环保领域政府投入过高以及环保企业之间恶性竞争的问题,张志强的团队经过多次讨论、多方论证,最终确定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即以解决环境问题的热点和痛点为切入口,充分运用政府的政策与金融租赁的手段,利用社会资本来解决环境保护的问题,将环保与绿色农业进行对接的循环经济模式,找到了一条环保领域社会企业的光明之路。

    在实践操作中,他们将富含生化腐殖酸的产品与发酵的牲畜粪便进行配比,并进行了大田实验,这种有机肥料将成为土壤改良及生态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能够最大限度、最快速度推广新的商业模式,加快垃圾处理的进度,在新商业模式中,他们将与各地的机构或企业进行合作,并将经营的大部分利益让给合作方,而他们只占有20%-30%的利润用于维持新技术和设备研发。

    之所以这样做,学长说他们的企业定位是社会企业,即通过商业模式来解决社会问题的。“我们想着用五六年的时间把模式做成熟了,用可复制的商业化模式迅速推广,解决垃圾的问题就不难了。建设我们的生态文明城市、美丽乡村,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目标,我们会尽已所能,加快速度。‘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8个字我们的团队会牢牢记住,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它将是我们坚持下去的信念。我觉得为别人付出,人生才会更丰富。”他的语气变得兴奋且深情,目光缓缓移向窗外,仿佛陷入了美好的憧憬……

不负初心,传道解惑

    做了环保企业,学长的生命就与环境保护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为了能够让更多人了解环保、重视环保,他加入了中华环保基金会绿色宣讲团,每年向公众进行环保的宣传和讲座十余次。应我们邀请,他今年还将回到母校进入“校友大讲堂”向在校的学弟学妹们传播环保理念,进行环保教育。他说“人在给予时最快乐。”

    整个采访过程中学长的平和谦逊、博学敏言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他说,“做企业需要修炼,沉不下来不行,走不远的。就像是长距离徒步和马拉松跑步,能够坚持到最后往往不是靠体力,而是一种信念。”现在学长每周会挤出几天徒步10公里或者跑步5公里,2014年他参加“磨房深圳百公里徒步活动”,用23个小时走了84公里,今后他的目标是24个小时走完100公里。

    采访的最后,我们请他对学弟学妹嘱咐几句,他说:“利用好4年时间,把该学的都学到,多参加公益活动,多接触社会,不要浮躁,要把自己想清楚,至于将来会做什么事业或行业真的不一定,无论怎样,大学的学习很重要!希望同学们能够沉下来,不要跟风,要有定力。初心一旦想清楚后是不可以改变的。”关于创业,他说,“不要着急,慢慢积累,先参加公益,培养公益心,这并不是在浪费时间,希望选的创业领域能够贴近社会问题,因为这里是最有生命力的地方。”

    将近两个小时的采访时间过得很快,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受感动,为他对理想的追求、对初心的坚守……

后记

    我们的采访结束几天后,一次跟学长聊天,他说:“昨天我们一帮公司发起人开了一下午的总结和发展会议。马上就要启动一个新的项目,为解决乡村固废污染而设计的。生活、事业都是修行。我们回想起来,每前进一步,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障碍,这其实就和修行一样,九九八十一难,一个也不能回避,挺一挺就真的过去了。这次我们新三板挂牌后,在大市如此低迷的情况下,成功逆袭,完成了计划的定增。这也许就是坚持的力量吧。”

    坚持的力量,背后是胆识与智慧,更是初心与信念。张志强相信,在他和他的团队的努力和坚持下,我们的城市、我们的乡村有一天一定会和他的公司名字一样成为一个“绿色空间”,阳光明媚、满目葱茏……

(撰稿:邵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