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

首页» 校友风采» 人物访谈

『校友风采二十二期』1986级研究生校友莫荣——站在就业政策体制改革的最前沿

时间:2017-06-12 来源: 作者: 编辑:

        莫荣,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986级劳动经济专业研究生,我国著名就业问题专家和经济学家。现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导。

站在就业政策体制改革的最前沿

——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986级研究生校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

        作为全国第一个设立劳动经济专业的院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前身之一北京经济学院劳动经济系为国家输送了许多专业人才,有的成为所在部门的骨干或主要负责人,有的成为局级、部级领导干部或教授,莫荣是其中非常优秀的一位校友。

设计机器到改变机制

        1981年,莫荣从贵州来到北京,就读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本科学制5年)。第四年时,他参加了清华大学团委组织的“东北老工业基地考察团”,到东三省众多企业调研,“这次调研对我的影响很大。”被访的企业不断强调,在企业的发展中,除了技术以外,经济管理更加重要。莫荣也意识到,技术变革改变的是机器,但是经济管理方面的变革可以改变机制,影响的范围更为广泛和深入。“这个观点改变了我的人生。”

        20世纪80年代,社会思想非常活跃,高校也是如此,同学们之间常常探讨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之路。莫荣逐渐意识到,中国人口众多,如何通过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由此,他对经济学、管理学尤其是劳动经济学产生了兴趣,到本科第五年时,莫荣确定了考研的方向,目标是经济管理类专业。

        当时,北京经济学院劳动经济系经过恢复建设,从1979年开始招收劳动经济专业的研究生,并且非常重视工科背景的生源,明确提出“欢迎工科学生报考”。1986年,莫荣来到了北京经济学院上研究生。

        他十分赞同学校在学科建设和学生培养方面的战略眼光,“工科学生较好的逻辑思维、系统思维和数学功底对于劳动科学研究非常有帮助”。而北京经济学院的学风也与清华的严谨务实不同,更强调开放包容、交流互动、创新发展,这恰恰弥补了莫荣过去所没有接触到的东西,使他得以发展得更为全面。

        当时的北京经济学院聚集了劳动经济学界的重量级人物,任扶善、袁伦渠、刘庆唐……“名师很重要,”莫荣强调说,“当时劳经领域的‘牛人’都给我们上过课,不止课程内容有益,他们的为人和学风对我们的影响也非常大。”

        读研期间,莫荣参加了黄河主编的颇具开创性的《劳动力经济学》,后来又共同设计了劳动经济学丛书,计划出一百本,毕业前已组织编写并出版了6本。1988年毕业分配之时,恰好原劳动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有意邀他加入,莫荣主动提出到就业研究室,做劳动就业研究。这一做就做了28年。

从学术研究到政策研究

        莫荣参加工作之时,正赶上我国劳动力市场发生巨大变革,原劳动部一些重量级人物成立了劳动就业研究小组,莫荣一直参与了该小组的科研工作,与大他十几岁的资深司长、处长等一起工作。“政策研究的基础方法、逻辑思维,就是那时形成的。”从学术研究转向政策研究,立足点从理论逻辑转向服务国家大局,站位和视野更高了。他们连续参与了关于就业发展、劳动力市场与劳务市场、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战略研究报告,客观上推动了就业领域的改革实践。

        莫荣坚持从事了28年的科研,他的理由很简单,“我的研究工作有意思,也有现实意义。”作为世界上人口和劳动力最多的国家,我国的就业问题有着突出的独特性。一不同于发达国家,他们主要面临青年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二不同于其他转轨国家,他们主要面临转轨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和再就业问题;三不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他们主要面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我国就业面临着转轨就业、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就业同时出现、相互交织的“三碰头”局面。“这决定了就业问题之复杂、就业工作任务之艰巨,是世界任何国家都未有过的。过去学习打下的基础和形成研究实践使我能够在复杂的研究工作中不断地深入下去,很多研究成果转化为了政策,很有成就感。”莫荣说,“总得有人要从事研究工作,向前看。”

        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莫荣一直站在就业和劳动力市场改革的最前沿,在我国劳动就业以及境外就业研究方面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观点。

        1997年,面对劳动力市场发展的新形势,劳动主管部门感到,1980年全国劳动就业工作会议确立的“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的“三结合”就业方针已将近20年未变,不能适应新的实际情况了。于是,在集体研究基础上,莫荣执笔了“新就业方针”,即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这一方针在1998年6月写入中央10号文件,后又写入2007年的《就业促进法》,至今仍在使用。

        2001年,莫荣主持的《我国失业预警系统与就业对策研究》通过专家评审。失业预警系统旨在“防患于未然”,一是预测未来失业率的变化;二是在高失业率达到前发布警报;三是根据预测的结果在失业率达到警戒线之前采取相应政策措施予以解决。这在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压力巨大的我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早在1988年,莫荣刚到劳动部工作两个月,就写了两篇文章提出这一设想。坚持几年后,该设想被写入中央文件。2012年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启动失业预警试点,首批试点的城市有9个。如今,上海、杭州已完成科学失业预警数据模型的构建,莫荣及团队还在持续指导,并进行推广和培训。“失业预警系统是预测、预警与处置一体,研究上体现了工科和文科的结合。经过我们多年坚持,很快就会在各地有成果落地了。”莫荣欣慰地说。

        2003年春季,“非典”疫情爆发,对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尤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受到冲击较大。莫荣在主管就业的部领导指导下,带领团队承担了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专门课题,从5月15日开始对劳动就业情况进行了跟踪研究,做出了4个政策研究报告,全面客观地分析了SARS疫情对我国就业的影响,系统研究了应对的政策措施,并指导了地方的工作,对我国在劳动保障领域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多方面的参考。

        2004年4月26日,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莫荣是作者和发布人。这是中国政府第一部专题阐述就业现状和就业政策的白皮书,也是中国第一次把本国的就业情况向全球公布。两天后,由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国际劳工组织共同举办的“中国就业论坛”在北京召开,以“全球化、结构调整与就业促进”主题,有关国际组织、27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以及国内外专家620多人参加了此次论坛。这表明我国的就业政策及研究得到了国际认可。

        2004年年中,南方多省遭遇“民工荒”,莫荣带领劳科所的同事到广东、福建、浙江进行调研,走访了佛山、东莞等市的电子器材、玩具、纺织等有代表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劳动力市场,对各地缺工的情况和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给出了6点政策建议。同时,他们的报告郑重提醒,劳动力市场的现状是一边求职若渴,一边虚位以待,但两边对接不起来。这种充足劳动力供给情况下的缺工现象并不是“民工荒”,而是结构性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为应对由此带来的失业问题,莫荣执笔起草了通过社会保障促进就业的“5432”政策建议——对于认定的困难企业,五项社会保险可以缓交,除养老保险以外的四险可以降低费率,利用失业保险基金和就业专项资金给予企业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该建议得到中央政府的认可,国务院批准实施了“五缓四减三补贴”政策。这项政策一直执行至2010年底,对于应对金融危机、稳定就业局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09年,为深入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影响,科学评估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施的成效,莫荣作为主持人承担了重大政策课题“中国就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方略系列研究报告”。2010年,针对后金融危机时期的特点,莫荣再次主持“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就业促进政策研究”,对财政、货币、产业、汇率、外贸政策和劳动力成本变化对就业的影响进行了专题研究。

        “凡是没碰到过的情况、没研究过的新课题,基本都是我们来干,都要拿出形势判断、应对方法和解决方案来。”莫荣说。

从庙堂到课堂

        莫荣是科研单位管理者,更是一位学者。这些年,他担任过国家人口战略课题组专家,国务院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专家组专家,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分课题主持人,多次担任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际劳工组织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项目顾问;获得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科技进步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劳科院第一届科思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励;先后完成了100多项国家和部级课题,参与了“八五”到“十二五”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的研究和起草工作;并在《人民日报》《求是》《管理世界》等报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就业:中国的世纪难题》《“民工潮”的背后:中国农民的就业问题》等著作十余本。

        “研究无禁区。”莫荣说。在数十年的研究生涯中,他认为正确的一定坚持,并通过自己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数量研究使之成为可供参考的政策建议。“我们研究劳动经济学的特色在于既要应用理论,也要联系中国的实际,同时非常重视数量方面的实证研究。”这使得他们的研究向政策转化的效率非常高,比如我国提出的积极就业政策,超越了国际上通行的只调节供给的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而在需求、税收、宏观经济等多个方面进行调节,做得更全面,得到了国际劳工组织的认可。

        莫荣的研究也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2007年2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第二十五次专题讲座,莫荣主讲“完善我国促进就业的法律制度”,对我国就业的现状和问题、就业促进立法是建立就业长效机制的必然选择以及就业立法建议进行了阐述。“这次讲座使大家(人大常委)对就业促进及其立法的认识得到了深化和统一。”

        2012年2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行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莫荣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蔡昉研究员共同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这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政治局第二次以就业为主题进行的集体学习,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莫荣和蔡昉用了一个月时间就准备好了讲稿,并顺利通过。作为学者,能同时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和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做讲座,也是不多见的。

        毕业多年,莫荣一直关注母校的发展。作为兼职教授,他与母校的老师合作指导学生,为博士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很多参加课题研究和调研的机会,学生得到了锻炼,提高很快,有的还因此获奖。他与学校合作举办了国际劳动就业问题研讨会、农民工问题研讨会,帮助邀请国际劳工组织的专家和部领导到学校讲课,几乎每年都会在学校组织一次研讨会。

        得益于文理兼修,莫荣建议学校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不同学科有不同风格,多接触多学习,可以避免偏颇,看问题做事情会更全面客观,也更平和,有助于完善自我。”他也从自身经历出发,强调名教授上课和知名人士讲座对于学生开阔视野、激励进取的作用。“多提供实习和考察的机会也是很重要的,帮助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现实,思考会更多元化。比如我,当年正因为那次东北调研,才改变了我的人生。”莫荣笑着说。

(采写:赵喜玲、武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