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

首页» 校友风采» 人物访谈

『校友风采三十五期』1993级校友施建东——成人达己 成己为人

时间:2018-01-04 来源: 作者: 编辑:

【人物简介】

施建东,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993级工商行政管理专业校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硕士,北京易贝乐科技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总裁。2004年创立育婴传媒并任公司总裁,是国内最大的儿童早期教育电视节目独立制片商;2005年成立艺博影视公司,成为国内电视剧出口方面领先的影视公司;2008创立北京易贝乐科技文化有限公司,现已成为少儿英语教育连锁机构;2009年在北京成立第一家少儿英语学校,截至2016年4月,已经在全国建立了101个校区。2013年施建东被新浪教育评为“年度杰出贡献教育人物”。

成人达己  成己为人

——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993级校友、北京易贝乐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施建东

        从传媒翘楚到创业精英,凭着敏锐的市场眼光和坚韧的精神,施建东在竞争激烈的英语教育领域打拼出自己的一方天地。离乡23载,创业13年,他不改敢想敢做、积极奋进的个性,对艰辛夷然,对成绩淡然,努力在实现自己的同时成就别人。回顾过往,他的思考与感悟让人心生敬意。

大学时期的历练与成长

        走在初春的校园里,施建东感慨学校变化之大,“毕业以后这是第四次回来”,他直言回来的次数不多,但对学校的惦记与感激之情却丝毫不减。

        1993年他从山西考入母校工商行政管理专业,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自己的大学竟然是在一片花地之中,校园很小,只有5栋楼,周围还有猪圈。报到第一天的任务是拔草,一米多高的杂草几乎碰到鼻头,没有任何工具,完全用手,初到学校的他内心是“崩溃”的。

        尽管条件艰苦,但很快,他感受到了学校自由宽容的氛围。课业负担不重,从大二开始他把很多精力投入到社团组织和社会实践中,参与策划组建社团、开展招新等各项活动。据施建东就读其他学校的同学看来,这在当时还是不多见的。施建东认为93级是比较特别的一届,受到“下海潮”“创业潮”等大环境的影响,他们也积极以班级为单位发起各种打工和创业活动。那时,同学们有的摆地摊,有的背着背包出去推销各种商品,虽然没挣到多少钱,但对个人成长而言是非常有益的经历。

        施建东和同学们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创业方式,比如和财政专业的同学一起承接国务院扶贫办的项目,得到了学校学工部的支持;承办了Tang果汁当时在北京地区的主要促销活动,成为系里创收的重要来源;在外吃饭时注意到饭店对湿纸巾的需要,就主动联系厂家制作,虽然所挣差价极少,但乐此不疲。

        “那时的一切都是从零开始。自己出去联系,在与人聊天中找到勤工俭学的机会。大学生的身份带来很多方便,很多人愿意无偿帮忙。”施建东认为,“那个时期的磨练与积累对后来的创业是非常有帮助的,主要的收获是‘心定’,我意识到,只要愿意开始,只要有梦想,开始行动了,机会就会慢慢出现,很多人与事的机缘结合在一起,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除了创业方面的历练,他还收获了珍贵的友情。“深厚的战斗友谊在孤独中建立。”施建东笑着说。由于占大多数的北京籍同学周末回家,学校里就剩下了为数不多的外地学生,以工商行政管理和保险专业为主,“我们一起打牌、运动,感情非常好,紧密度超高,至今依然如此。”战友般的情谊在施建东创业过程中也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从无到有的创业历程

        毕业时,施建东放弃了家乡不错的工作机会,决定留在北京。辗转了几个职业后,进入了广告这一行,由于自己的刻苦和当时广告人才的匮乏,施建东很快成为了所在广告公司最年轻的部门主管。到了2002年,27岁的他已经成为澳门卫视最年轻的总监,平台宽阔,很多想法有待实现,因此他几次婉拒了朋友请他一起创业的邀请。直到一个偶然的契机出现。

        2002年底,施建东应邀来到朋友的广告公司做副总经理。2003年春天受“非典”的影响,公司放了长假。利用这段空闲,他进行了一场漫长的旅游,先是在北京周边逛,然后开车到山东,从济南一路来到中国的最东端,走过了日照、青岛、威海、烟台、潍坊、淄博、泰安,路上人烟稀少,他开始思考:“我想要什么。”施建东发现自己向往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加之大女儿即将出生带来的经济压力,他决定创业。于是,买房、创业、迎接孩子出生,他人生的三件大事同时起步。

        2004年5月,属于自己的传媒公司成立。创业初期的艰难超出了施建东的想象。最困难的时候,他连取暖费都付不起了。这时,两位同窗好友伸出援手,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同学的帮助加上不懈的努力,在这一年的圣诞夜,公司终于迎来了转机。随后,制作节目,拍摄纪录片、电视剧,公司一步步走上正轨,逐渐具备了一定规模。跌宕起伏的经营过程持续了三年后,2007年的八九月份,施建东发现了易贝乐少儿英语教育模式(E-blocks)。他说:“我发现这个产品很好,我的孩子很喜欢,也能帮助到身边更多的人。”在做了100多场调研后,他决定组建团队,正式运作这个产品。2008年春,易贝乐团队将自己的产品向学校推广,但很快发现,这种方式因传统教育体制的限制而无法充分实现,直到2008年底才在个别地方有所突破。鉴于形势,2009年施建东决定建立易贝乐自己的学校。

        2009年9月12日,这是一个让施建东毕生难忘的日子,易贝乐首家学校成立。那一天上午10点,他在开业典礼上对自己的团队宣布,易贝乐5年内将在全国建立100所学校,希望那时大家还都在,还能以此为理想。6年半后,易贝乐的直营店和加盟店总计达到了101家。“虽然比预计的时间晚了些,但一样开心。专职员工也从最初的8个人增长到了2000多人。”从0到101,从8到2000,施建东说他享受这个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而且,他最感欣慰之处,就是早期创业的团队大多数人依然还在,特别是2009年和2010年校招来的应届毕业生,如今也已为人父母,都成了公司的顶梁柱。他说:“看到他们的成长,我觉得特别有价值。我们一起创造了事业,创造了易贝乐的品牌影响力,这里凝聚了无数人的情感,不比我对这个企业的情感少。”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有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施建东自认为公司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建立了一个和谐统一、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营造了宽容、关爱的氛围,虽然在效率、学习能力、执行力等很多方面还需要提高,但在文化认同上,我们的企业是做得很不错的,也是我自觉满意的。”施建东坦言,做教育与做传媒不同,传媒是项目制,外聘人员多,依靠积累的人脉资源与同业认同来经营,但是教育是持续性的事业,接触的多是陌生人,需要不断的反思与成长,带来的进步是最大的。“进入教育这个不熟悉的、竞争激烈的行业,是我个人的升华。”施建东说。

        放弃待遇优厚的稳定工作,再放手已有所成的传媒公司,全身心投入少儿英语教育的新事业,会面临什么,他从未多想。他说:“创业是未知,得到是已知。用已知去衡量未知是不可能的。创业,是看内心想法与外在目标的结合对自己的引领是否达到行动的程度,是看内心能量积累到什么程度,而不是准备到什么程度。准备是无止境的,因为创业最考验人的地方,就是要应对方方面面或大或小的变化。变是一定的,而且绝大多数不在自己的判断之内,所谓世事无常,懂得无常,就不会因此而焦虑,就能接受各种好的、坏的局面,而经历过种种状况之后,当变化来临时,就会很平静了。”

        回顾创业的过程,施建东说:“有高峰、有低谷,有成绩、有问题,有优点、有缺点……但是我们一直在往前走。”多年以来,他一直保持着积极的心态,他看重心态的力量。他认为,困难来临的当下一定是很“难”的,受限于资源与能力,可能当时根本找不到办法,但是“怎么想比怎么做重要”,在遇到压力的时候,保持一个更为积极的心态,就能从时间和空间上赢得更好解决问题的办法。积极面对,耐心等待,出路可能不知不觉就出现了。“‘凡夫重果,菩萨重因’,我们应该在因上努力、果上随缘,类似于‘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如果一直拿结果考量,事情就一直干不好。”因此,对于成功的秘诀,施建东说只有两个字:坚持。“尤其是带团队的时候,就算自己再慌张、再无奈也要给团队以希望。判断一个CEO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就是看他能带动多少人与自己一起坚持。”

        施建东喜欢一句话,“成人达己,成己为人”,他以建立“一个受人尊敬的企业”为目标,希望员工不管在哪里都以在企业工作过为荣,与企业有好的情感连接,他致力于在这个过程中营造一个快乐向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氛围。如今,施建东非常有意识地培养“80后”尤其是“85后”的管理者,让他们能够承担更多的责任,发挥更多的创造力,而自己则逐渐退居幕后,更多地做一些帮助别人的事。他谦称让别人成长可以使自己轻松,而实际上,他对优秀的定义是“使身边人因你的存在而变得更好”,他在努力实现自己的“优秀”,却恰恰成就了别人。这或许是一个“教育者”的本能。

母校是坚实的后盾

        谈及母校,施建东说,“母校给我最宝贵的是提供了我从学生到走向社会以及创业之间的缓冲和帮助,完成了我从一个孩子到独立的社会人的转换。”

        23年前,当年轻的施建东离开家乡和父母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北京城时,他的心是“漂泊”的,但是在母校,他遇到了给予他无数帮助和宽容的老师和同学,令他极为感动。第一任班主任管宏志老师与他亲如兄弟,后来的班主任沈建林老师为他毕业时遇到的困难而着急奔走,还有蒋泽中老师如后援一般给“北漂”的他以无私的包容,直到现在仍然在有关的合作、探讨和交流中给予各种支持。更不要说当年的同学,不知多少人、多少次在创业之初及后来帮助过他,就连上学时没说过话的同学也在他迫不得已上门求助时给予热情的帮助,与他合作的校友更是难以细数。

        施建东谈起一路走来遇到的老师、师兄、师姐、师弟、师妹,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我脑中浮现出太多的往事,一桩桩、一件件,要感恩的人太多,我生怕漏掉,生怕在心里没想起。”他强调自己从师友那里得到了极大的温暖,学校是他坚实的后盾,年少读书时曾有过的满意或不满意早已消失不见,剩下的只有情感,与学校“一辈子扯不开的连接”,“学校是娘家”。

        正是这种情感的连接,使施建东始终心系学校。他希望与学校、与同学保持亲如当初的联系,因此提出了恢复班级建制开展校友活动的建议。由学校倡议,将大学毕业时解散的班级组织恢复起来,保持其原有组织结构,像上学时一样每两年改选一次班委。“班级组织在,就有一个魂、一面旗帜在,班长负责联络和开展活动,通过班级微信群等渠道定期发布消息、互动、交流。班级聚会每举行一次,都会加深与学校的感情联系。”

       施建东诚恳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希望母校与校友的连接越来越紧密,希望能够有机会回到当年读书的那间教室,坐在原来的位置上,品味当下,回忆过往,这是他的心愿,也是他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