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3-19 来源: 作者: 编辑:
校友简介
张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原北京经济学院)1986级经济法专业校友,现任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中国区顾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共北京市委法律顾问团成员,北京仲裁委员会监事,北京市文化娱乐法学会副会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友会监事会监事。
初见张峥学长是在中国政法大学仲裁研习班上。他手持激光笔登台时,满座仲裁员瞬间肃然:信手拈来经典案例堪比武侠叙事,精准拆解仲裁条款如同庖丁解牛……这位大成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用三小时迅速勾勒出一个顶尖商事仲裁律师的立体画像:专业深厚、沉着睿智、洞察敏锐、擅长表达。
张峥在中国政法大学仲裁研习班授课
一、红庙淬剑:集法理与人性的双重启蒙
在1986年夏末的蝉鸣声中,18岁的张峥站在北京经济学院红砖楼前,衣襟被汗水浸出深色痕迹。这个曾斩获北京市中学生演讲大赛一等奖桂冠的文科尖子,放弃了报考他一直钟爱的中文专业,最终在志愿表上写下“经济法”,“当时北京法律院系中,我校经济法专业录取分数是比较高的,远远超过了北京的重点线。经院是北京分配,保险。”这个选择既基于对规则的天然敏感,更源于少年时担任学生干部培养出的清醒认知。“选择法律,是因为我痴迷规则重塑秩序的力量。”他摩挲着崭新的《民法学》教材,对即将展开的法治人生尚不知晓,却隐约听见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红庙校区老图书馆的木质桌椅见证了他的蜕变。每晚七点,这个年轻的身影总会准时出现在三楼靠窗位置,案头的书从《经济法基础理论》到《国富论》……窗外的梧桐叶由翠绿转为金黄时,他已能将《民法通则》的条款与课堂案例精准对应。“张峥读书像在解数学题,”同窗回忆说,“他总说法律条文不是孤立的存在,要放进社会关系的坐标系里观察。”
真正让象牙塔的理论泛起现实涟漪的,是大三暑假的“信阳突围”。为了探索社会实践的路径,时任班长的张峥独自一人坐着夜行的绿皮火车去往信阳,为某汽车制造厂追回因合同纠纷被拖欠的8万元货款。在信阳汽车制造厂弥漫着机油味的车间里,21岁的法律系学生与企业负责人反复核对购销合同,用法律条文加上手里《中国市场信息报》兼职记者证的“威力”据理力争,最终追回8万元货款。“看着会计颤抖着手指点现金时,我突然触摸到法律的温度。”三十五年后,张峥仍清晰记得那个酷暑的午后,蝉鸣声与点钞机的沙沙声交织成奇妙的乐章。“当时的成就感特别大,而且觉得学习到的法律知识是有用的,知识与技能是能帮助人切实解决问题的。”
这种理论与实践的交响,在他留校工作的九年里愈发恢弘。作为学校当年两个市级优秀毕业生之一,他担任过学校团委副书记和校长办公室副主任。行政楼里,他将繁琐的公文处理称作“行政法实操课”;课堂上,他化身模拟法庭上的张sir,鼓励学生收集身边的真实案例带到课堂上来共同讨论并推动解决。有学生评价道:“他总能把《继承法》讲成家族伦理剧,他让枯燥的法条变成了流动的江湖。”他教过的不少学生一直和他保持着联系,有的还在向他咨询法律问题。
在区司法局和学校团委共同举办的京朝法律服务所第一分所里,作为主任的他把真实案件制成卡片,让学生在离婚财产分割、胡同大杂院里的房产争议等细碎的纠纷中,触摸法律调节社会机体的温度。“留在高校工作的经历对我影响很深,不仅开阔了眼界,组织协调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更重要的是让我真正认识到,法律的生命不在逻辑,而在经验——但经验必须被体系化。”这是他与学生的共勉,也是他理论与实践共进的心得。
九载春秋倏忽而过,1999年,这个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带着“让法律的生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迸发”的信念,将教育者的火种藏进行囊,暂别了他心爱的讲台。
二、转轨出锋:在社会金石上砥砺理想
世纪之交的北京CBD,玻璃幕墙折射着中国法治化进程的锐利光芒,31岁的张峥在这里开启了他的职业律师生涯。为了迅速缩短大学老师与职业律师在实务操作上的差距,张峥选择“清零重启”,以工薪律师身份进入角色。
入职首月,一宗宗争议案件在他手中化为一摞摞逻辑缜密的代理意见。客户信任他,老板看重他,他原本的三个月试用期薪资从第二个月起就翻了一倍跃升到5000元。“当时,律所主任告诉我工资翻倍时我的内心非常激动,这是对我的工作能力和态度的充分鼓励和肯定,既温暖,又充满力量,让我感觉有奔头儿。”后来的职业生涯中,张峥也将这份温暖与关爱传递下去,以实际行动激励着身边的年轻一代,给予他们肯定、支持与力量。
凭借着对高校教育教学规律的熟悉,张峥带领团队在北京电影学院与香港亚寰公司合同纠纷的招投标中脱颖而出,并在后续的诉讼实战中获胜。这个案件是因北京电影学院大三女生(曾因饰演《环珠格格》中小燕子一角而知名)暑期实习拍摄电影档期冲突而起,加之其本人作为证人出庭作证,社会关注度很高,入选了当年最高法院公报案例。这一案件为张峥团队进入文化传媒业务领域打下基础。
张峥律师为保利文化集团公司讲授《公司法》修订内容
秉持着对法律的热爱与执着,张峥逐渐在律师界崭露头角,他迅速完成了从律师新人到成熟律师的华丽转身。2011年,张峥获评司法部“党员律师标兵”荣誉称号;2012年,获评北京市司法行政系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5年,获评北京市律师协会“2012—2014年度北京市优秀律师”荣誉称号;2017年,获评法制晚报“公益普法奖”。作为连续三届北京市委法律顾问团成员,他深度参与了法治北京的建设,从推动建立第三方参与信访调处的“北京模式”到推动设立企业合规“容错清单”,助力北京在世行营商环境排名跃升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行业建设方面,他先后担任朝阳区律协副会长、北京市律协副会长、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仲裁与律师调解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案件咨询专家等。当他在行业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大时,他的教育基因从身体内流淌出来,开始推动完善青年律师培养机制。他要求团队将每个胜诉案例制作成“三维诉讼图谱”(法律依据、策略选择、心理博弈三个维度可视化),这实质上是将律所会议室改造成了实战型法学课堂。“真正的教育发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这句他常说的箴言,揭示了其教育理念的本质:法律教育不是知识的仓储,而是智慧的流动。
张峥参加大成北京总所青年律师工作委员会组织的“大咖面对面”活动
回顾这段经历,他认为自己赶上了北京律师行业发展的黄金时代,作为一名律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法学功底和实务操作能力,还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至今记得上学时老师讲过的那句话:“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社会的体温计。”
三、仲裁试刃:千案建构的规则美学
近年来,商事仲裁领域如同一方未被完全探索的神秘沃土,以其高效、灵活、保秘的特性,正逐渐吸引着国内外商业领域纷争双方的目光,成为他们解决纠纷的首选。张峥,这位法律界的敏锐观察者,仿佛嗅到了时代变迁的气息,坚定地踏上了深入探究仲裁制度的征途。“诉讼是刀光剑影,仲裁是文雅博弈。仲裁制度作为我国法律规定的纠纷解决机制,不仅被国家重视并大力扶持,视其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而且在国际上通行,它在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和高效解决纠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张峥律师在贸仲开庭后与张月姣老师、邢科科老师合影
张峥刚开始接触商事仲裁时,社会上知晓这一争议解决方式的人还不多,人们往往以为是劳动局管理的劳动仲裁。张峥谈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矛盾以多种形式发生,法院受案量逐年增加,居高不下,作为与诉讼并行的争议解决方式,仲裁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仲裁实践中,张峥先是以代理人身份参与仲裁程序,后痴迷这一争议解决方式,进而接受培训、参加遴选,逐渐担任头部仲裁机构的仲裁员并审理、裁决案件。与此同时,他又将从仲裁实践中获得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进行分享,大力为商事仲裁制度聚众鸣鼓。近20年来,他亲历了商事仲裁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张峥还谈到,由于案件标的额巨大,加之当事人对仲裁程序、理念的不理解、不适应,他作为仲裁员履行职务时,还曾受到当事人的死亡威胁,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裁决做出之艰辛。“那个当事人在了解相关情况后,又跑来真诚地向我道歉”。说到此时,张峥脸上浮现出一丝笑意。
张峥律师在北仲开庭后留影
在商事仲裁领域,他逐渐雕琢出自己的“规则美学”。这位跨界者在仲裁领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达成了多项行业标杆:担任四十余家仲裁委员会仲裁员,累计办理了24家仲裁机构管理的总计1700余件案件,连续4年蝉联世界著名法律评级机构钱伯斯评选出的大中华区“最受欢迎仲裁员”。
四、法治匠心:永不落幕的薪火相传
离开高校的张峥,始终怀揣着一份教师情结。在北京市律协的培训课上,他要求实习律师掌握诉讼与仲裁的十三大不同,并提出“好律师选择仲裁,仲裁成就好律师”的观点。据不完全统计,听过他面授仲裁课程的北京实习律师累计超过8000人之多。在青年律师“大咖面对面”活动中,他把价值数亿的跨境并购案拆解成新手任务:“先学会用证据讲好一个故事”,要求年轻律师经历文书精读、模拟合议、裁决书草拟等系统性锤炼。
张峥律师在司法部举办的加强中国仲裁宣传研讨会上发言
在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校园里(当然也包括母校),张峥的身影频繁出现在研究生的课堂上。他主讲商事仲裁与娱乐法课程,将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转化为妙趣横生的事例,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领悟法律真谛。
再次走进高校的课堂,他不再是单纯的法律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导师。在五所高校的模拟仲裁庭上,他带领学生触摸着法律职业的真实肌理。“作为定纷止争的裁断者,绝不可以用裁判权为稻粱谋!”这句话,他无数次地重复,仿佛一颗种子,深深种在了学生的心田。他深知,律师身为公平正义的守护者,需要兼备人文情怀与法治精神,更要具有责任感与底线,唯有如此,方能成为捍卫法律尊严的中流砥柱。
张峥为全国律协第一期青年律师业务示范培训班授课
从事法律工作近40年来,无论角色如何变化,他始终相信真正的法治精神,既要有手术刀般的精确,更需要存续于市井街巷的呼吸之间。在更广阔的天地中,他正编织着一张更大的传承之网:在最高院诉讼服务中心,他担任诉讼服务专家,将复杂的法律咨询转化为“民生普法课”;作为朝阳区政府法律顾问团成员、政协委员,他积极指导社区工作者掌握基础法务技能;连续多年指导西部律师走专业化道路等。某个信访接待日,他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为七旬老人厘清宅基地权属,最后老人握着他的手说:“张律师,您讲的我都听懂啦!”那一刻,窗外的阳光斜斜射进来,温暖、明媚,恰似当年信阳汽车厂初识法律力量的年轻张峥的镜像。
张峥律师作为专家参加最高人民法院的诉讼服务工作
一次培训课堂,当他说出“法律人的勇气在于相信条文深处自有光明”时,台下数百双眼睛闪闪发光……理想主义者的火种,终将在教育传承中化作满天星斗。
结语:点点朴斫,熠熠星河
从红庙教室里的案例卡片到国际仲裁庭的规则创设,从信访接待室的耐心讲解到庭审室的正义实现,他用自己的职业轨迹证明:理想主义者的最高境界,是将现实世界变成践行理想的实验室;而教育者的终极使命,是让每个接触法律的人都成为法治力量的传递者。这种“以教塑行,以行证道”的精神范式,恰是中国法治进程中最珍贵的个体注脚,而他也将继续在规则与人性、传统与革新的双螺旋中,书写着自己的法治人生。
采访手记
在法治理想主义与律师商业主义的张力场中,张峥用三十年走出一条螺旋上升的路径。他的故事印证着一个朴素的真相:法律人的终极使命不是制造冰冷的规则藩篱,而是编织有温度的社会契约。当我们在仲裁裁决书、教学案例集乃至信访记录中还原出这个立体人物时,某种超越个体命运的时代注脚逐渐清晰——或许真正的法治进步,就藏在这些具体人物的生命褶皱之中。首经贸为拥有众多这样杰出的校友而深感骄傲和自豪。这些校友不仅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更以其实际行动诠释了“崇德尚能,经世济民”的校训精神。
采写 : 邵丽丽 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