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

首页» 校友风采» 人物访谈

『校友风采四十一期』2001级校友王晓頔——携着梦想走过青春

时间:2018-06-20 来源: 作者: 编辑:

【人物简介】

王晓頔,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1级财务管理专业本科,2005级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校友。著名青春文学作家,笔名“九夜茴”,代表作《匆匆那年》《花开半夏》《初恋爱》。

 

携着梦想走过青春

——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1级本科、2005级研究生校友、作家王晓頔

“坚定了信念走在去往梦想的路上,我们最初喜欢的东西,多年后还是会和我们击掌相遇。”——王晓頔

提到青春文学,大家会不由自主地想到“80后”作家,想到已被称为公共知识分子的韩寒,还有一位被称为“80后”青春文学领军人物、文学影视双栖作家的九夜茴(笔名)。她,就是毕业于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的2001级校友王晓頔。她的代表作品《匆匆那年》《花开半夏》和《初恋爱》即将全新集结出版,其中《匆匆那年》销量超过200万册,并已被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回顾成长和创作的历程,王晓頔说到最多的就是“坚持”。

14岁:从400字稿纸开始

王晓頔的爷爷奶奶都是老知识分子,家里面有很多线装书。王晓頔还没有认字时,就听爷爷奶奶讲过很多故事,杨家将、岳飞传、西遊记,以至于后来,36本一套的西遊记小人书,奶奶随便拿出一本,她就可以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把那本书讲出来。在她识字以后,就开始自己阅读,三年级读了第一部长篇小说,五年级读完了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广泛的阅读成为她后来创作的宝贵源泉。

王晓頔成名以后,很多人问她是怎么写小说的。她也将之追溯至自己的童年。“当时,我发现自己读了这么多书后,有了一种讲述的欲望,愿意与大家分享我对世界的观察。”她说自己从来没有畏惧过写字这件事。中学时期,所有的命题作文都难不倒她。不管老师出什么题目,她都有表达的欲望。“这,是源自于读书的。”王晓頔说。

14岁那年,一封刊登在香港杂志上的感人信件触发了王晓頔的灵感,她以此为契机写下了人生中第一篇小说,就是如今大家看到的《花开半夏》。“那时的故事还没有现在这么长,这么系统”,尽管如此,也写满了上百页的400字稿纸。故事完成后,就在同学中传看,从这个班传到那个班,“以至于后来各个班都有我的作文纸,现在我的朋友手里还有一些当年的作文纸。”王晓頔笑着说。

这种手抄本式的流传最终以被老师发现并制止的“悲惨结局”而告终。但就是从这篇写在400字作文纸上的故事开始,王晓頔再也没有停笔。只要想到好玩的事,就会写下来。她用过各式各样的本子,写过各种类型的小说。《匆匆那年》的雏形就是她高中时写在笔记本上的。《匆匆那年》拍成电影后,王晓頔特意找出当年写下那句经典台词“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的笔记本,拍了一张照片。

“我写故事的人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

与梦想相携,不离不弃

临近高考,王晓頔在专业选择上遇到了“小小的尴尬”。文理科成绩都很好的她,分班到了理科班。高考前,按照兴趣,她希望报考中文或历史专业,但在文史类专业普遍不被看好的情况下,老师和家人都找她谈话,劝她不要报考,“文学就当个爱好就好了”。带着几分无奈,王晓頔听从了大家的安排。于是来到了首经贸读财务管理。

事情发展至此,王晓頔似乎要告别她的文学梦了,但她没有放弃。“我也非常感谢学校,虽然首经贸是一所财经类大学,但给学生提供了各种不同的平台。”在参加学校文艺部工作和做学院文艺部部长期间,王晓頔参与组织了很多大型活动,比如“四校联谊”“闪亮之星”等,在这些活动中,她为自己的爱好和追求找到了续梦的地方。2003年,王晓頔以原创剧本《一只被诅咒的镯子》代表学院参加学校“边缘杯”话剧比赛,这是她第一次自编自导自演话剧,并获得三等奖,“很开心”。

“在我求学的过程中,我一直没舍得与我喜欢的文学说‘拜拜’,只要一有机会,就与它‘近距离接触’。可能就是因为我一直没有放弃它,所以它也没有放弃我。我们就这样一直相携,直到毕业,遇到了我人生中一个小小的机会。”

2005年,王晓頔把初中时写下的《花开半夏》充实完善,陆续发表在网络上。一时间,她收获了很多关注。读者纷纷在网上给她留言,催着她更新小说。“在大家的鼓励下,我三十多天就把故事写完了。”由于故事很吸引人,大家非常喜欢看。

后来,很多人说王晓頔幸运,但她说,“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占不到命运的一点便宜,也不要妄图去占命运的便宜,没有一个人的人生可以用lucky(幸运)就省略过去。”她也曾受邀用《花开半夏》去参加小说比赛,第一轮就被淘汰了。那时她虽然沮丧伤心,但没有被击倒,因为她创作的目的不是出版或获奖,只是因为单纯的“喜欢”。

第一个故事的成功并没有带来顺风顺水,王晓頔继续写第二部、第三部,一直到24岁,出版了第一本小说——《匆匆那年》。这部小说源自于她17岁时写的故事,出版的过程很不顺利。当年的文学市场,穿越类、盗墓类、玄幻类小说最流行,青春文学是非常沉寂的状态。出版公司虽然看好王晓頔的小说,但也劝她“别抱太大期待”。于是她的第一份出版合同仅约定《匆匆那年》起印12000册,尽管现在这部小说的销量已超过200万册。当时,出版人甚至劝她改写穿越和玄幻,“幸亏我没有去写,否则就没有今天的我了”,王晓頔笑着说,“我还是想创作我喜欢的东西”。

如今,《匆匆那年》已先后拍成电视剧和电影。“是我个人的追求和坚持,才让它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命运的圆圈”

2014125,《匆匆那年》正式上映,累计票房超过5亿。王晓頔曾对媒体表示,她曾经偷偷潜入到媒体场去看过,在济南的那一场,当王菲演唱的主题曲《匆匆那年》响起时,还有观众在那偷偷擦眼泪,“这个时候是最有满足感的”。

其实,这个影视制作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2008年,王晓頔签下第一份影视合同,但直到这份合同过期,作品还没有拍出来。当时的影视剧市场仍然青睐大制作或者家庭剧,并不是青春剧的市场。王晓頔回忆说,当年她陪制片人去立项,与电视台等相关方商谈,经过了很久,没有任何结果。最后一天,在亚运村的一个小饭馆里,制片人一个人喝光了一瓶二锅头,然后对她说,“对不起,这个项目还是做不了。”

“那天我从那个小饭馆里走出来的时候,感觉可能有些事情就是梦想,是不能实现的。”王晓頔顿了一下,“但是我还是没有放弃。”

她称自己当时还做了一些傻事,为《花开半夏》到李少红导演的博客下留言,告诉她自己有这样一部文学作品,如果李少红感兴趣,可以拍成影视作品。没想到数年后,李少红真的在看了她的小说后把它拍成了电视剧。2013年,《花开半夏》花落北京荣信达公司,由李少红亲自导演并监制。

“我觉得有时候,命运就是画了一个圆圈。如果不是我一直给自己打气,一直没有放弃,也许事情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所以,“坚定了信念走在去往梦想的路上,我们最初喜欢的东西,多年后还是会和我们击掌相遇。”

这些年,王晓頔一直在不停地追求。2016年她建立了工作室,开始制作自己的第一部电影《初恋爱》。这是她独立担当编剧的第一部影视作品,未来会有更多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问世。

她的选择正像她自己曾经说过的,“在追求梦想的途中,可能会失败,但这种失败不会让我后悔。就我而言,我宁愿因为做了这件事而后悔,也不愿意因为没做这件事而后悔。”

2016515,在首经贸首届校友论坛上,王晓頔讲述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坚持与追求,她在演讲结束时这样说:

“当我过了这么多年,站在这里和大家回顾过往的时候,当我还想在未来走到更遥远地方的时候,我真的想去拍拍那个14岁在作文纸上写作文的小女孩的肩膀说,请一直加油!”

(本文根据王晓頔在首经贸首届校友论坛上的演讲以及孔芸汐对王晓頔的采访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