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6-20 来源: 作者: 编辑:
【人物简介】
李子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华侨学院2006级校友,北京邻里家养老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副总经理。
1988,养老路上的年轻行者
——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级校友、北京邻里家养老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李子辰
采访李子辰的那天,刚刚坐定,他便拿出一本书送给我。是渡边淳一的《老人这宝贝》,书页上有阅读留下的痕迹。李子辰说,这是他刚刚读完的书:“渡边对老龄社会症结的剖析和对老人心态的描写,入木三分。”
“85后”的养老院长
李子辰出生于1988年,大学的专业是信息管理,当这样的标签邂逅“养老产业”时,会产生新奇的突兀感。2010年,正在读大四的李子辰在给爷爷寻找养老机构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位养老院院长,并被她的经历打动,萌生了对养老行业最初的兴趣。适逢这家机构需要开发ERP软件,李子辰便与几位同龄人一起开始了在这里的实习,毕业后留了下来。不曾想,就这样与养老结下了不解之缘。
5年之后,李子辰已经成为养老行业中的年轻专家,北京邻里家养老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合伙人兼副总经理。问及他在行业中的迅速成长,他归结于入行之初的丰富经历:在最初的那家养老机构,岗位的边界并不清晰,李子辰身兼数职,逐渐把养老院运营的方方面面摸了个遍,后来更是进入一家位于北京市大兴区的养老机构做院长,开始站在管理者的高度上审视这个行业。
在李子辰看来,养老是有着巨大前景和诸多痛点的行业。根据全国老龄委发布的数据,截至2013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已达2.02亿,并将在2020年迅速增加至2.6亿;如此庞大的老龄人口能够在2014年创造4万亿元的消费潜力,而到2050年,这个数字将变为惊人的106万亿元。与此同时,养老产业已经成为一个政策红利富集的朝阳产业。同是在201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从土地供应、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养老机构给予政策倾斜。然而,这样一个形势一片向好的行业,最大的痛点却是:不盈利。
他说:“很多人把养老产业看作一片蓝海,因此投入进来。但现实是,80%的养老机构是不盈利的。”2013年时,李子辰曾在海淀区和熹会老年公寓担任院长助理。这是保利地产旗下的一家高端养老院,背靠西山,设施精良,拥有专属的医疗机构。和熹会将目标客户瞄准富有家庭的活力型老人,并为此装备了豪华的活动空间,然而入住率却不足20%,“按照当时每人每月六七千元的收费标准,入住率要达到70%-80%,才能收支平衡”。
李子辰分析,养老机构入不敷出的原因:“一是很多优惠政策尚不明朗,离落地还有距离,二是我们还不太了解养老行业,也不太了解老人,前期定位失策、盲目投入,又缺乏基于中国传统养老文化的成功运营经验。”
“养老从业者不了解行业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太不自信了,”李子辰分析道,“我们在很多时候总是望着外国,希望能够照搬外国的经验,殊不知,基本的国情和文化是有巨大差异的。比如有些机构试图效仿日本的‘日托’式养老,但在日本,养老服务的费用大部分是由介护保险支付的,而中国老人则需要自己全部承担,支付能力上的巨大差距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老人的养老选择。事实上,目前进入国内养老市场的外国企业,也均因为模式转变的不畅,陷入同样的经营困境。”
至于从业者不了解老人,李子辰认为,症结在于大多数运营者“躲在后面”,不去接触老人,因此在设计服务产品时显得格外一厢情愿。“比如中国的老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来养老院的,所以现阶段的主要养老群体还是来自刚需(失能失智)老人。再比如,很多养老机构出于地价和房价考虑,选址在郊区,认为山清水秀的地方就是老人愿意托老一生的所在,殊不知这是最大的误读:老年人越老,越不愿意远离家庭、脱离社会。这是中国叶落归根的文化传统决定的。”
在务实中关怀人性
看得清,源自离得近。从2010年大学毕业到2014年的四年时间,李子辰每周日到周四都住在养老院,和老人近距离接触,陪他们聊天说话,感受老人们住在养老院里的真实心态,体察他们不曾言明的需求。他说:“老人们的想法其实很简单,他们想要的不是多么豪华的居住空间,或是多么丰富的饭菜,而是有人能每天陪他们说说话,是家人能时常来探望。我们的养老从业者在研究老年人需求的时候,往往会陷入理论层面的分析,却忘记了‘老人’首先是人,这才是他们根本的属性。”
只有了解人性,才能发现需求,进而满足需求,而对于需要取得商业成功来“活下去”的养老机构,怎样理解和引导老人的需求,决定了服务理念和商业模式。
在邻里家养老公寓,每个房间的墙壁都是空白的,没有任何修饰。“我们会鼓励老人和家人按自己的想法来布置这个空间,比如悬挂上家人的照片,使老人觉得这是一个像家一样的空间,与此同时,装修的成本也节省了下来。”
类似的巧思也体现在床位和寝室的安排上。不同于一些养老机构出于让老人们“相互照应”的考虑将寝室设置成双人间,邻里家的很多房间是面积较小的单人寝室。“这样一方面满足老人对私人空间的需求,另一方面避免老人们在夜间相互影响。而当私人空间变小时,老人们会更多走到公共活动空间来,相互交流和融合,建立邻里相助的生活文化——这也是邻里家命名的初心。”
在李子辰看来,养老产业做到最后的专业化一定表现为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减法的过程才是考验功底的地方。“我们之前做养老项目前期策划时,都会罗列出老人很多需求,看上去都很有道理。但是,如果要从商业的角度去看,很多需求只是个体的需求,不足以做成商业化的产品。目前阶段,我们要在区位上、房间户型上尽量做老人更需要的,那些老人不关注的细节,我们会做得少一些。”
通过这样的调整,邻里家在总建筑面积恒定的前提下,有效出床率较业内平均水平多出20%,而单方投入则降低了一半,从实现的效果来看却丝毫不打折扣。
“务实”和“人性”,是李子辰反复提及的关键词。对于“85后”的年轻人,这两个深沉的词语或许不是能够轻易驾驭的,但李子辰显然对其有着深刻的理解。
2012年,李子辰经历过一件令他久久无法忘怀的事情。当时有一位老人,被儿子送来养老院后,就再没有人来看望过。老人是知识分子出身,自尊心很强。时值中秋节,其他老人的家人都前来探望,养老院里一片热烈的团圆气氛。只有这位老人,一个人坐在房间里没有出来。第二天,人们发现他从四层楼上跳下来,自杀了。
这件事给李子辰带来深刻的触动,他从此更加关注老人的心理需求,以及他们与家庭之间的社会纽带。
现在在邻里家,工作人员会对老人进行入住前筛查,了解老人是否存在某些需要特别关注的情况,与子女之间是否存在不可化解的矛盾等。工作人员还会对拟入住老人进行家访,实地了解老人的家庭关系、生活环境、个人居室布置,以便更好地照护老人。对于与家人存在深重隔阂的老人,邻里家会尝试通过德国心理学家伯特·海灵格的“家庭系统排列”方法,探寻家庭关系背后的生活事件,帮助老人协调关系,走出内心的困境。在养老院的管理制度上,李子辰也进行了倾斜:如果家属每月能够前来探望老人两次,坚持一年时间,就可以获得服务费的折扣。
“需求背后是人性的反映,”李子辰说,“真正做老人市场做得好的是卖保健品的行业,是做理疗、养生的机构,因为他们对于老人人性的把控更准。我们做养老要更关注需求背后的人性,这决定着我们未来在养老事业上的高度和广度。”
行者,诗意和远方
2016年初,李子辰应邀参加“中国养老国际论坛陆家嘴峰会”,和养老行业的前辈们切磋过招。主持人介绍他时使用的描述是“虽然年轻,但很有经验”。实际上,当坐在李子辰对面,听他用“第一、第二、第三”的层次清晰地展开每一个问题时,便真切地理解了那样的评价绝非虚夸。
李子辰和几个朋友运营着一个名为“养老智库”的微信公众号。他用“养老行者1988”的笔名,发表了很多关于养老产业和养老机构运营的文章。“这个笔名是受到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启发。对于成长来说,行在路上才是最扎实的状态。”李子辰文笔洗练,逻辑清晰,作为圈外人读完那些文章,会觉得这个产业的框架,已经巍然树立在你眼前,其中的很多门道,都吸引你去思考。进而便会明白,这些都是他访谈中看似随想随说的原本。
不同于这个时代的很多创业者,李子辰仿佛格外乐于将所思所想诉诸笔端,毫不吝啬地呈现在公众乃至同行面前。对此,他解释称,“养老这个行业的蛋糕足够大,而我们目前还处于市场培育的阶段,因此应该更多地去交流和分享,现在探讨出一个成功的样本,就可能代表这个行业未来的方向。另外,很多事情能在纸上说得明白,但关键还是要看如何去做。高谈阔论,不如脚踏实地。”
谈及大学时代,李子辰非常低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那时的他和很多学生一样,从阅读中获得给养。只不过阅读的题材,更多是人文、历史类书籍,以及如《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这般深刻发掘人性的现实主义作品。“人性的主题是永恒的,不受时代的羁绊。我阅读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现在看得比较多的,则是与养老、管理相关的书籍,还有诗。”
也是在大学期间,李子辰真切地感受到了公益的召唤和团队的力量。在奥运会开到家门口的2008年,李子辰成为一名奥运志愿者,在奥运村里与如家、速8酒店的团队一起工作。在那个特殊的条件下,他走出校园,感觉到自己与这个国家和生活了20多年的城市产生了某种关联。艰苦的条件下很容易产生真挚的感情,他感到,一群素不相识的人聚在一起做了一件很牛的事情,是甘之如饴的体验。那一年,李子辰的公益情怀觉醒了。
很多偶然的表象背后都有因果。一个信息专业的大学生,在为爷爷寻找养老机构的过程中,看似误打误撞地进入了一个夕阳人群的朝阳产业——这个故事里,温度、责任、专业性、执行力的元素一应俱全,现在回首,其背后似乎蕴含着某种必然。在李子辰看来,养老产业与生俱来兼具公益和商业的属性,尤其在中国老龄化的背景下,一个养老院能够生存下来,就是造福一方的善事。这其中,情怀与商业智慧缺一不可。
李子辰说:“日本现代企业之父涩泽荣一先生提出过一个理念,准确地阐述了养老事业的意义,那就是‘士魂商才,义利合一’。任何企业想要基业长青,都必须在商业成功之外,承担起社会的责任。用武士精神和商业头脑去实现社会意义和企业利益的双重目标,这正是养老事业的魅力所在。”
(采写:韩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