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

首页» 校友风采» 人物访谈

『校友风采四十五期』2007级校友郭华彬——江西省“90后”人大代表

时间:2018-06-20 来源: 作者: 编辑:

【人物简介】

郭华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级工商管理专业校友,江西耀升钨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江西省“90后”人大代表

——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级校友、江西耀升钨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华彬

参加完学校广东校友会成立大会后,北上来到江西省赣州市看望我校2007级工商管理专业的校友郭华彬。2011年郭华彬毕业后,回到家乡接手父亲创办的民营企业——江西耀升工贸发展有限公司。

该公司成立于1999年,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创业,现在已发展成为以钨业为主营业务,取得钨制品出口经营权,集采矿、选矿、加工、冶炼、制粉、硬质合金生产、销售等产、供、销一条龙完整产业链的矿业企业,是江西省重点培育拟上市企业。公司总资产19亿元,现有两个直属矿山、三个全资矿业公司(含矿山),四个钨制品加工厂,从业人员约3000人。公司生产的“金龙耀升”牌钨制品获江西省名牌产品,“金龙耀升”牌钨粉、钨和碳化钨、氧化钨获江西省著名商标;公司自主攻关研发的系列新产品已获江西省科技成果5项、江西省重点新产品3项,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7项,取得了实用新型专利20项。近年来,公司荣获“首届全国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先进矿山企业”“江西省优秀企业”“江西工业优强企业”“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状”“江西企业100强”“赣州企业50强”“市县纳税大户”等荣誉称号,获批为第二批“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江西省民营科技企业”“江西省第一批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公司已通过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通过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在公司会议室,我见到郭华彬时,觉得他仍像一名在校的学生。他很热情、谦逊、平和,也透着几分成熟和稳重。他和我谈起了毕业后的工作情况。2007年,公司创始人,其父郭耀升不幸病逝。2011年,21岁的他在伯父的辅佐下,接过了接力棒,企业发展的重担压在他的身上。他恶补矿业知识,逐步摸索企业管理制度,弥补粗放型管理存在的漏洞,在不利的市场行情下实现了企业平稳发展。2012年10月,公司更名为江西耀升钨业股份有限公司,郭华彬任董事长。2013年,公司获“江西十大杰出矿业企业”等荣誉称号。

2013年,郭华彬当选江西省人大代表。他深感责任的重大,在这几年的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上,他都提出建议。2013年他提出应借鉴“温州做法”,尽快建立起更加开放、更加灵活、更加完善的投融资管理机制,将民间资本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引导到企业需求上来,由此解决企业发展资金链紧张问题。钨矿产业长远的健康发展之路,是提高有限资源的开发利用率、综合回收利用率。每年投入数百万元,通过技术创新,将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责任体现到产业链生产阶段的节能减排,整个行业的积极性则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崇义是赣州钨资源分布和钨产业发展的主体区域,希望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继续大力支持崇义建设全国钨产业基地,并把全国钨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钨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全市钨贸易集散地放到崇义建设。2014年他建议:希望省政府大力支持崇义县向国土资源部申报全国钨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提高现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对老矿山进行复垦、复绿。他说,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在污染防治投入上一定不能吝啬。每年我们都会投入数千万元用于节能减排,只要企业负好责,政府出台政策支持、鼓励,做好环保并没有那么难。

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郭华彬谈到,公司现在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确定了“以人为本、诚信经营、安全高效、持续发展”的发展方针,形成了“坚定信念、奋发图强、创新进步、德业并举”的创业精神,提出了“科学决策、规范管理、稳健经营、求特创新”的经营理念。在新的发展时期,公司将坚持以科学发展为先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稳健发展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以严格管理为手段,以诚信经营为准则,以求特创新为目标,以德业并举为追求,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稳步推进公司持续、稳定、科学、健康、安全、和谐发展。

郭华彬感谢学校对他的教育和培养,使他学到了不少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在大学期间,他非常低调,没有一名同学知道他家有一个大公司,直到毕业后,他打通几个同学的电话,邀请他们到自己的公司上班,同学们才知晓。“现在已经有好几个同学在我公司上班,有搞销售的,也有做采购的,都是从基层做起的一线员工,做事踏实、肯吃苦。”郭华彬很看重同学情谊,但也有企业家应有的理性和原则。

从公司到崇义县城25公里,从崇义县到赣州市80公里,在回赣州的路上,我想,一名“90后”的毕业生,虽然子承父业,成为公司董事长,但能远离喧闹繁华的都市,在深山中脚踏实地地做事也是令人钦佩的。愿公司做大做强,愿郭华彬校友再接再厉,取得更大成绩。 

(采写:魏书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