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8-31 来源: 作者: 编辑:
【人物简介】
胡继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外语系2008级本科、2012级研究生校友,禹宸翰林(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曾任北京飞鸟天空国际文化交流有限公司项目部长、山水文园集团策划研究总院策划经理,致力于推广北京传统文化,设计了多条北京特色文化教育旅游线路,2015年开始以民俗讲师的身份到北京市各大中小学开办与北京文化、非遗文化相关的讲座及系列课程,并配合课程编写了《北京传统文化手绘教材》一书。
“胡游京城” 守望文化
——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级本科、2012级研究生校友胡继禹
生长于斯,钟爱于斯
胡继禹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打小在胡同里长大,喜欢北京的地名,那些带有“庙”“坟”等字眼儿的地名让他十分好奇,总想去走一走、看一看。
2008年,胡继禹考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外语系,“闲不住”的他想利用课余时间实施小时候的“宏伟计划”。于是,从2009年末到2010年初,胡继禹开始坐公交逛北京,走遍了“7”字头以下所有公交线路周边的数百个不知名景点。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很多与地名相对的建筑没有了,有的被拆掉了,有的被占用了,原貌已追寻不到,令他深感惋惜。
不久,他又萌生了“逛胡同”的想法:“我在胡同里住了20多年,但从没有好好地逛过胡同,我想看看胡同里有趣的建筑、有历史记忆的留存。”胡继禹从此开始关注古建筑及其相关历史,一辆单车,一部相机,走胡同,拍照片,搜集资料,这一走,就走了好几年。
至今,胡继禹已走访了老西城和东城北部的600多条胡同,老东城南部和原崇文、宣武地区的胡同是他下一步的目标。他说:“最重要的是保护现状。北京发展得太快,眼看着有不少胡同消失了,变成工地了。如果再不关注,以后想关注也没有机会了。”保护胡同现状、保留北京传统文化的理想在胡继禹心里生根、发芽。
2015年,胡继禹研究生毕业,来到一家致力于海外游学的创业公司,但并没有放下对胡同文化和北京历史民俗的探寻。幸运的是,他的想法得到了公司领导的支持,他得以将爱好与事业结合起来。开设“胡游京城”微博宣传北京文化,策划民俗文化旅游路线,慢慢地,做出了一点影响。恰逢海淀区教委出台了相关政策,他有机会将自己多年寻访所得带进了中小学的课堂。
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胡继禹先后在北京十九中、广渠门中学、育英学校开设了“老北京历史民俗文化”选修课,2016年春季学期,又新增加了北京交大附中、上地实验学校和太平路中学。“北京的孩子最应该了解本地的历史和文化,如果连自己的文化都不了解,又怎么学习西方的文化呢?”胡继禹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给师生们讲述他的发现,展示了很多一手资料和照片,不仅孩子们非常感兴趣,连老师也十分惊讶,感觉很受益。他说:“北京城里隐藏的不为人知的角落和文化太多了,把我所挖掘的收集起来、宣传出去,特别有意义。”
最坏的打算,最好的准备
胡继禹虽然热爱这项事业,但也深知其中的艰辛。大学时期,他把其他同学用于聚会、娱乐的时间用来逛北京城和去图书馆;工作后则几乎没有休息日,周一至周五在公司工作或在学校上课,周末到胡同实地考察。他说:“夏天的时候,早上六点多骑车出去,晚上七八点回来,一天骑四五十公里。人力投入特别大,但这不是最难的,做这个事难在阻力大。”
四九城的胡同纵横交错,多是民居,很多有价值的遗迹就在居民家院子里。胡继禹不愿打扰人家的生活,每次考察都是谨小慎微。为了拍到门墩、砖雕、房瓦、彩绘、壁画等的照片,总是“偷偷摸摸,躲着居民”,“左右看看没人,咔一张就跑”。尽管如此,他也常常被误会、被指责,质疑遇到过,盘问遇到过,被撵走也是常事,“走胡同难,搜集资料难,一没相关身份,二没介绍信,每次都心惊胆战的,有时甚至很狼狈,说起来很多心酸”。
另一种阻力则是社会大环境对于文化保护的漠然。“比如我写微博,如果写知识性、文化性的内容,很少有人感兴趣。如果我希望更多人关注和转发,就不得不发一些迎合大众趣味的东西,有时候是很无奈的。古建保护的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东单的孚王府是道光皇帝第九个儿子的府邸,几乎没了王府的模样;景山附近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嵩祝寺被改成了西餐厅,改建是破坏性的。”说起这些,胡继禹几乎要顿足捶胸,“我很痛心,但毫无办法,保护文化不是个人的事。”作为志同道合者,胡继禹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和老艺人保持着联系,他们的感受是同样的,文化保护这件事,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全民的共识,几乎是不可能的。他说:“我之前也想过,到底要不要做,能做多久,我这样一个人坚持下来,五年十年没问题,但坚持一辈子能有什么结果,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包括现在也是。”
文化保护事业看起来有趣,但做起来不容易,没有发自内心的喜爱,拿不出勇气和毅力来,是很难坚持下去的。这些年,胡继禹时常感到目标无法实现的无力,在感到寒心甚至委屈的时候,也会忍不住想:为什么我要做这个,放着其它更挣钱的行业不做,这不是跟自己较劲吗?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胡继禹还是选择了“逆流而上”,“特别吃力,但我总体上还是乐观的,这需要时间”。他甚至做了最坏的打算,“就算任何结果都没有,我坚持下去,自己的文化修养也将得到很大的提升甚至质的飞跃,也是很好的。”
为着这“最坏的打算”,他做了“最好的准备”,努力结合自己的工作探索文化保护的最佳路径。他劝说领导,把文化元素加入公司的出境项目中,虽然一时不能带来效益,但意义是不同的。自2015年以来,公司的出境项目都增加了文化环节,选择了德国、希腊、匈牙利等传统悠久的国家,增加了对目的国遗址、古迹等最能代表当地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之处的游览和介绍,让参与者能够真正了解西方的文化。
在此基础上,胡继禹进一步设计了游学项目中的文化交流环节,把中国文化带到国外去,让不同国家的孩子展示自己特有的文化,“项目马上变得有趣起来”。2016年寒假,作为首经贸社团“万国语社”的创始人之一,胡继禹与现任社团负责人联系,在学生中开展了第一次文化游学活动。来自外语系大一、大二、大三的四位同学和两位初中生参加了这次活动,他们把兔儿爷、毛猴儿、空竹、汉服、毽子和扇子带到了德国,表演了相声、快板,又欣赏了巴伐利亚的舞蹈,了解了德国的奶酪和乐器。
“现场气氛特别热烈,外国孩子都争着穿咱们的汉服、做拱手礼。中国孩子第一次觉得自己的东西这么受关注,也开始有兴趣学习和推广自己的文化了。”胡继禹兴奋地说。
为了宣传中国文化,胡继禹以老北京兔儿爷为原型设计并手绘了此次活动的吉祥物“兔小飞”。在德国,他给中国孩子“恶补”传统文化与民俗知识,自掏腰包带孩子们参观佛罗伦萨博物馆和乌菲兹美术馆。领略世界最优秀的艺术与文化,“这对孩子们潜在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这次活动的效果“超乎设想”,孩子们的文化自信与自觉意识得以提升,回国后开始关注并认可胡继禹微博上的内容,这让他“特别感动与欣慰”。“这是我把事业坚持下去的动力。”而“万国语社”也因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获得首经贸“五星社团”荣誉。
守望文化遗产,探寻创新之路
在长期的文化考察过程中,胡继禹发现,如果不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和推广,再好的文化或产品也很难保存下来。只有具有商业价值,才会有人传承。
“以文化做文化,是难以达到保护目的的。必须把文化与其他元素结合起来,才能生存并流传下去。”他举例说,北京的“非遗”项目在鼎盛时期达到六七千项,可到了2009年,市级“非遗”只剩276项了。很多“非遗”随着时代的变迁消亡了,但必然如此吗?胡继禹认为,在一定的政府支持和适当商业化的基础上,把传统的手艺和理念传承下来,而具体形式则可以适应时代。他深入对比了吴裕泰、可口可乐、瑞蚨祥、爱马仕等国内外具有百年历史的品牌,总结了国人在创新方面的“短板”,他的想法是:保留传承和创新变化应该同时进行,不能为保持传统就一成不变。
如何找到适合的商业模式,如何在不破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合理创造,胡继禹尽一己之力进行着探索。比如2016年组织的德国文化游学活动,比如他设计的京味儿文化载体“兔小飞”,他还想制作更多的文化创意纪念品,绘制文化地图,“这些都是可以开发的商业模式”。
不管有多难,胡继禹还在做,在摸索,在寻找。他回忆起刚上研究生的时候,程虹教授给外语系第一届研究生做学术讲座,告诫大家“做学问就要坐冷板凳”,“我现在虽然离开校园了,但这种学术精神到哪儿都适用,”胡继禹说。
今年,胡继禹为“兔小飞”申请了版权保护,并带着模型在故宫139个景点拍摄了一组“兔小飞带你全景游故宫”的照片。照片发出后,他收到一位家长的信息,想为儿子订一个。胡继禹起初不理解这位妈妈为什么特别着急,直到把自己亲手绘制的兔小飞交给她,看到她随后写的文章才恍然大悟。
原来她4岁的儿子在听了有关兔儿爷的绘本故事后,深深喜欢上了兔儿爷,就像故事中的小主人公一样,每天期盼、等待着他的兔儿爷来到身边。他总是问,“妈妈,兔儿爷什么时候到?”兔小飞的“到来”圆了孩子的梦,他高兴地说,“妈妈,我的兔儿爷来了!”
胡继禹一下子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能给一个孩子带来心灵上的喜悦、对文化的爱慕,让我特别有成就感。就算只为了这一个孩子,我也要坚持下去。”传统文化不是没有人关注,只是宣传得不够,做得不够,所以他总是不断地对自己说——
“胡继禹,别放弃,你还没做完。”
(采写时间:2016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