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

首页» 校友风采» 人物访谈

大学生校友寻访|传递母校问候 探寻校友足迹(2024年第一期)

时间:2025-01-03 来源: 作者: 编辑:

编者按

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学校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杰出人才。这些校友始终秉持着“崇德尚能、经世济民”的校训精神,脚踏实地、挺膺担当,他们的奋斗精神和成长之路,是广大学子的珍贵财富和生动教材。

为更好地传承校训精神,宣传展示校友风采,发挥校友的榜样作用,校友会联合各学院开展了“传递母校问候 探寻校友足迹”大学生暑期校友寻访活动。2024年,来自各学院的同学们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寻访了77位校友。校友会公众号将陆续刊登寻访稿件节选,与您分享各地各界校友的精彩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劳动经济学院和经济学院的校友们~


刘晖

2014级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发展博士

新疆师范大学

图片

刘辉校友对母校老师们的敬业精神印象深刻,他特别提及了两位老师,“第一位是我的导师童玉芬老师。老师很忙,即便如此,她仍然会在学生身上投入非常大的精力,传道授业、答疑解惑,她对学生的培养是不遗余力的。第二位就是杨河清老师,在他的课程中,除了他自己授课之外,还会邀请行业内的专家给博士生上课,这对我们的启迪是很大的。”

对于职业选择,作为新疆师范大学的一名教师,他给出这样的答案,“一方面呢,首先从小学到大学阶段,都遇到一些责任感很强、对我有重要意义的老师。因此我对教师是尊敬的、向往的。同时,作为一个在新疆土生土长的陕西人,在新疆地区各种行业都十分缺乏人才,尤其是教师行业。我身上是有一种建设祖国西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所以选择留在新疆任教。

寻访者:陈芃羽 闫金畅

(劳动经济学院)


王科

2011级社会工作硕士

北京市丰台区瑞丰社会服务中心

图片

王科校友在校期间有着丰富的实习经历,“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爱心对对碰’,一个面向老年群体开展的帮扶项目。在做这个项目之前,我也曾认为老年人理应是被帮助的群体。但在实习时,我逐渐感受到老年人有“助人自助”的主观意愿,希望能够自主规划生活。这个发现从认知上启发了我,为毕业后的社工工作奠定了基础。”

谈到母校对自己的最大影响,她提到,“我真的很感激母校,希望母校越来越好,愿意为母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和学校对接的过程中,校友会作为连接校友和在校生的纽带,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很感谢首经贸校友会。最后,我也希望学弟学妹们能更多地去探索世界,去大胆试错,找到真实的自我。”

寻访者:黄晓桐 陈芃羽

(劳动经济学院)

吕欧

2000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北京市首都公路发展集团总部人力资源管理部

图片

吕欧校友在谈到对学校的第一印象时说,“那时我在红庙校区就读,对学校的第一印象很好。从校园环境来看,学校地处CBD,课余生活较为丰富。从学校教学来看,老师们真诚自然、授课毫无保留,很令我感动。”

对如何才能迅速地适应职场环境的问题,她提到,“第一,建议大家在工作上保持谦逊、平常心,既不自傲也不自卑。也许碰到比你年长的同事,在获取信息和办公方式上没有同学们那样与时俱进,但要能看到他们的过人之处和独有经验。也许碰到比你优秀的同事,也不要太心急,你总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第二,要在行为上平衡好主动性和边界感。在不干扰别人的情况下,尽量多了解一些事情。而这个主动性也强调大家主动寻求帮助,不要闷着头干。”

寻访者:黄晓桐 陈芃羽

(劳动经济学院)


蒋光兰

1974级贸易经济专业

北京大兴区黄村镇政府

图片


在蒋光兰校友的记忆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校园生活不仅是她知识积累的关键阶段,更是她与同学们之间建立深厚情谊的宝贵时期。她回忆1974年9月进入学校时的场景,当时的校园条件简陋,宿舍是由旧教室改建而成,16至18人一间,大家共用一条长桌,生活上并不轻松。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同学们彼此支持、包容,共同克服困难,形成了永不磨灭的情感。

她特别提到了母校的“骆驼精神”,她希望在校学生能够秉承这种精神,既要脚踏实地,认真对待学习和工作,更要有长远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

寻访者:朱艳琪 叶儒雅 杜睿思

(经济学院)


柳秀文

1974级贸易经济专业

中国电影家协会

图片

柳秀文校友记忆中的大学生活既充实又丰富多彩。从课堂学习到工厂实习,从学军训练到劳动实践,她和同学们不仅深入社会锻炼,还在校园中唱响了青春的乐章。尽管当时物质条件有限,但他们的热情和纯真赋予了这段时光独特的意义。她认为,哲学课程塑造了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毕业后,她在文联和影协的工作中不断实践“乐于奉献”的信念,为艺术家采风、电影活动策划等贡献力量。

谈到对大学生青年的寄语,她说:“对于当代的大学生,你们搭上了新时代的列车,你们今天的每一分努力与付出都关乎国家的未来,希望你们不负韶华,珍惜时光。无论学业还是身心,都要全方位的发展,健康地成长,谱写新一代的青春之歌,迎接将来的机遇和挑战,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寻访者:陈思雨 梅凌 王思佳 陈启洋

(经济学院)


梁秀萍

1974级贸易经济专业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图书馆


图片

梁秀萍校友见证了学校从起步到今日繁荣发展的历程。尽管当时办学条件艰苦,但她仍感恩老师们以身作则、倾囊相授,并强调那段渴求知识与追求真理的青春岁月,塑造了师生间纯粹又深厚的情谊。她毕业后专注于德育教学工作,身为党员的她一直冲锋在前,她认为,“在困难来临时,党员特别是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就应冲在最前面。”

作为亲历学院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她寄语后辈:“学会自我管理,沉心学习本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体育锻炼,积极融入社会实践。”她希望新时代的学子们能追随国家发展的步伐,立足当下,迈向未来。

寻访者:钱锟 汪一琪 谢梓豪 毛宗慧

(经济学院)


李光辉

1974级贸易经济专业

亚洲开发银行

图片


提起校园生活,让李光辉校友印象深刻的,是学校的开门办学。“三年间,我们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社会大课堂度过的。就我本人来说,曾在一商局调查过北京的商业网店分布;在百货大楼站过柜台了解物价和市场供求...... 回头看,这些就是我们社会的根,是我们要了解的国情,也是我们要学习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源泉。这些阅历和实践是教科书和课堂里没有也学不到的。”

他给青年学子如下建议,“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发掘机会;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有思辨的头脑和习惯,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要有做人的底线,保持诚信清廉;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中英文表达能力。”

寻访者:怀天孜 曹思琪 毛宗慧 张碧晨

(经济学院)


王祥传

1974级贸易经济专业

住总集团监事会

图片


回顾求学时期,王祥传校友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是在学到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优秀的实践能力的同时,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和敬业的老师。“老师们的教学方式多样,活灵活现,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学兵学农学工,有‘引进来’——请名校的老师来给我们上课;也有‘走出去’——学生产时就带大家进工厂,学流通时就带大家到百货大楼。而且学校中的师生关系也非常融洽,我们也渴望学习,一听到有进入大学读书的机会都十分高兴,更何况有这么多优秀的老师来教。”

他鼓励在校学生,“时代是向前发展的,你们的未来一定会超越我们,一浪更比一浪高!希望你们能够珍惜在校的学习时光,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要脚踏实地、勤奋工作,一定要做那金子,总会发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和国家。”

寻访者:崔文德 王沐阳 王奕晴

(经济学院)


桑海鹏

2004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北京博鼎国际品牌顾问集团有限公司

图片


“在学校中掌握的学习能力,是足以受用终身的财富”,桑海鹏校友提到在校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对职业发展的帮助时充满了感慨。他强调,持续学习和对新兴事物保持好奇心是职业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驱动力,“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市场环境瞬息万变,新技术层出不穷,我们唯有保持一颗开放、进取的心,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不断充实和提升自己,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

同时通过亲身经历,他感悟到,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只要保持信心和勇气,就一定能找到解决之道并取得成功。他鼓励学弟学妹们,面对挑战时,坚持信念与目标,为梦想拼搏,永不言弃。

寻访者:刘雨潇 朱陈晓 葛艾莉

(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