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作品

首页» 校友风采» 校友作品

李海青:光阴的故事

时间:2021-11-04 来源: 作者: 编辑:

光阴的故事

——记大学的青春岁月

文  /  李海青

工商行政管理专业(系)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前身之一——北京财贸学院(以下称“贸院”)20世纪80年代初在全国高等院校首建的本科专业(系)。创建这一专业(系)的初衷,是受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委托,为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培养输送高级管理人才。1981年首届招生43人,生源全部来自北京市。1982年,贸院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招生84人,生源来自广东、广西等九个省和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几乎全部是上了一本重点线的优质生源。在被录取前,大部分同学根本没听说过这所院校,更没料到被贸院优先调档录取了。

我是84名同学中唯一来自海南岛(当时还是广东省下辖的一个地区)的,这也是我长到18岁第一次前往仰望已久的伟大首都北京,心情无比激动。当我们陆续抵达北京火车站时,系里的领导和老师们已经在车站等候了,其中就有辅导员蔡玉民老师。系领导和老师亲自迎接新生,让我们感到了热情和温馨。

校巴把我们载到宿舍楼,安顿好后,蔡老师带我们徒步去看学校。我当时还纳闷,为什么从学生宿舍去学校要走过校外居民区?走了几百米,经过一个拐角,一幢四层大楼映入眼帘。大楼正中间有两个拱形门入口,拱门右侧墙壁竖挂着“北京财贸学院”的木牌子。穿过拱门来到大楼后面是一片操场,有几块标准篮球场,大楼对面是一排两层的行政管理楼,一层设有男女澡堂,左边是食堂。有同学问:“财贸学院就这么大吗?”蔡老师说:“是的。”我们的心顿时凉了半截:大学面积就这么大?还不如我们中学呢!

虽然有些失望,但既来之、则安之吧!在学校感受到的好处是,除了我们工商行政管理专业这两个班,其他专业的学生都来自北京本地,因此,学校的老师和北京同学们对外地同学特别关心和照顾。例如,我们南方来的同学不习惯面食,学校给我们调剂了更多的米票,有的北京同学也会把他们的米票换给我们。一些北京学生,不论是高年级的还是同级的,见面时热情地问寒问暖,需要时尽可能给予帮助,有的同学还时常来宿舍看望我们,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那时候,外地同学的校园生活,基本上是两点一线——宿舍与校园之间,生活比较单调。为了丰富课余生活,院系领导特意为外地班级购置了大彩电,当时的彩电可是紧缺物资呢。

值得一提的是,贸院那时已经有了不少跨系课程。我们的跨系课程有会计学、财政税收学、金融学、统计学、商品学、商业经济学等,都由学校名牌专业(系)的资深教师授课。我喜欢上商品学课,因为不仅可以学到商品知识,还能品尝到平时难得吃到的食品,比如皮蛋、名酒等。还有来自国家工商局的司长、处长们授课,使我们学到了不少实践经验和知识。

学校非常注重因材施教。同年级各系的学生中,有些同学英语基础好,水平较高,学校就把这些学生集中在英语快班里“开小灶”,由最好的英语老师授课。我因此结识了其他系的几位同学,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有时,我应邀到他们家里去做客,饕餮一顿,还时不时一块儿出游。这种系际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友情,是十分难得的。

学校每年都会安排学生参加一些义务劳动和社会实践。有一次,我们被安排去十几里外的大北窑,帮助分拣分装苹果、搬运储存过冬大白菜等。现在的大北窑是北京最繁华的中央商务区,而那时的大北窑还是偏僻的郊区,有大片仓库。同上商品课一样,我很喜欢去分拣苹果。一天的义务劳动结束后,每人可以分到一些有点烂的苹果(黄香蕉是我的最爱),带回宿舍享受。每年春天,学校会安排我们前往郊外荒凉的山坡劳动一整天,植树造林,绿化北京。同学们很高兴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因为可以当作一次集体春游,学校还提供简单的免费午餐。记得在大三时,系里安排我们去百货商场站柜台,向商场师傅们学习如何接待和服务顾客。很多同学与商场师傅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大三暑假期间,系里还安排我们八个广东同学去广东省工商局各个处室实习。大四时,系里安排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去珠海市工商局实习,度过了两个多月的美好时光。

我来自偏远落后的海南岛农场,因为条件艰苦,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来到贸院后,感觉到自身的知识、综合素质和能力与大部分同学差距很大,一段时间很是自卑。好在有一些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加上本人的努力进取,我逐渐缩小了与同学们的差距。

到学校不久,团委学生会组织新生文艺汇演。我唱了一首当时很流行的《送战友》,被时任校学生会主席的1979级会计专业学长看上了,开始协助他处理学生会的一些事情,主要是联系组织住校的外地同学参加学生会的各项活动。那时候,交谊舞开始流行了。我负责组织了每周一次在球场上(夏季)和食堂里(冬季)的交谊舞会。球场上的交谊舞会,可算得上是中国最早的广场舞了吧,只是那时参加舞会的几乎都是年轻人。为了带动气氛,我每次在播放舞曲后,都厚着脸皮,第一个上场起舞(尽管舞姿不美)。在我的带动下,不断有成群结对的舞迷们上场翩翩起舞。时任学生会主席毕业时,推荐我做了学生会主席。我自知能力不足,但热情很高,欣然接受。担任这个职务,让我得以与团委、学校领导和管理部门以及其他院校的学生会干部有了更多的联系和接触,从而在社交、表达、组织、心理承受力等各方面得到了锻炼,综合素质和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从初中直到大学,我对英语特别着迷。教师阅览室的管理员允许我进入教师阅览室看英文原版报刊书籍。我常去阅读《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等,逐渐坚定了将来深造后出国的愿望。

那时候,从外地来的同学中,总有一些因为路途遥远或者经济拮据,寒假期间不能回家的。我是家离北京最远的外地同学,回家一趟在途通常要四、五天时间,除飞机外,其他公共交通工具都搭乘了,路途上拖着行李,转乘歇脚,非常辛苦。所以,每年寒假,我都选择留校度过。院系领导和老师想到留校同学春节期间很孤独,会在除夕夜给我们准备丰盛的年夜饭,慰问我们。由于院内的澡堂在寒假期间不开放,系里老师(我记得是蔡老师)亲自带我们去外面的澡堂洗澡。

尽管学校环境和生活条件不好,但在这四年里我精神上很快乐,因为有这么多院系老师和同学给予我们那么多的关心和关怀。这种大家庭般的温情,凝聚了我们。以至于毕业后,我们82工商两个班仍然是一个大集体,隔几年就欢聚一次,小范围的聚会就更多了。

还有一件值得提及的事件,就是1984年新中国成立35周年的大型庆祝活动。这应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大规模的国庆庆祝活动。就是在那次游行中,北大方阵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横幅,让全世界感受到我国人民精神面貌的变化。为了准备那年庆祝活动的白天大游行,每个班需要指定一名替补队员跟练待命。因担任学生会干部,系里指定我作为替补队员,与班里的正式队员一道,参加了几个月的集训和预演。根据安排,若当天有正式队员因故不能参加或者在现场出现不适被撤下来,我得马上替补上场。国庆日当天早上四点多钟,我与全班的正式队员们穿上统一定制的西装(也是我有生以来首套西装),一道搭乘公交车,来到了前门附近。我与一班的一个学生干部在公交车里呆了多半天,始终没有得到替补上场机会,直到大部队返回。没能上场参加国庆游行,成了我终生的遗憾。但我有幸参加了当晚举行的群众联欢会,与在场的同学们和首都各界群众一道,欣赏了烟花表演,跳起了集训时才学会的集体舞。尽管同学们汗流浃背,筋疲力尽,但大家都无比开心,度过了难忘的一晚。

毕业时,学校照例给全体毕业班同学在大食堂举办了一个毕业会餐。会餐后回到宿舍,不知是哪根情感神经触发,我大哭一场,算是向过去告别。

毕业后,我们广东的八个同学,除了一位留在国家工商局,其余全部被分配到广东省工商局,随后被派到刚刚成立的省工商行政管理学校任教。在贸院时,我们上了不少法律课程,使我对法律产生了特别的兴趣。我便利用学校任教的空余时间,再次复习备考法律专业研究生。两年后,我考上了复旦大学法律系研究生。从此,我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改变。离开了工商系统,踏入了法律系统,与法律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者简介】

李海青,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982级工商行政管理专业校友。1986年毕业于原北京财贸学院工商行政管理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6年-1988年在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学校任教;199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法律系国际经济法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1991年-1993年在深圳市福田区司法局工作;1994年-1999年先后在深圳市君联律师事务所和深圳市星辰律师事务所任专职律师和合伙人;2001年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2001年-2014年,先后在北京君合律师所和中伦律师所执业,先后任资深律师和合伙人,2011年和2012年被评为International Who's Who of Mergers & Acquisitions Lawyers;2014年秋定居加拿大安大略省,重返法学院完成加拿大法律课程;2019年取得加拿大安大略省律师执照,创建H. Lee Law Office,主要从事公司法、商事法、房地产法以及中加跨境交易法律服务。

李海青:光阴的故事——记大学的青春岁月(配图版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