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作品

首页» 校友风采» 校友作品

张勇:怀念1981年在母校学习的情景

时间:2022-09-06 来源: 作者: 编辑:

怀念1981年在母校学习的情景

文 / 张勇

我是1981年来校学习的,参加水利部劳资干部短训班。虽然在校时间不长,但在母校学习和感受到的一切,对我一生都有影响,到现在仍是记忆难忘。今年是2022年,离开学校41年了,很想念培养我的“北京经济学院劳动经济系”。是母校,这所中国劳经第一高等学府,帮我在专业上打下基础,我的成长与母校密不可分。这些年中,每当工作之余,我总能想起当年在校学习的情景,如同烙印在头脑中。有时,与我一起工作的同志说:“你很好,在北京经济学院劳动经济系学习过,在(天津)汉沽没有几人去学习过,你是幸福的。”正是如此,现将自己记忆的事叙述出来,聊表对母校怀念与感恩之情。 

校园初体验

我是1981年由恩师李永涛引进劳经大门的。记得刚找到学校时,见到“北京经济学院”的木牌挂在门口,我拿着行李在木牌下站了5分钟,心里想着,终于到学校了,可以学习劳经了。而后在系主任办公室找到李永涛老师,李老师领着我(李老师当年40岁,我26岁)到学校教务处见钱选章老师,随后找宿舍、看教室、去食堂,在校园走了一趟。7月的天气很热,李老师全身都是汗,帮我干这干那,还给了我饭票,让我先吃饭,使我很感动。安排好宿舍后,我再次来到校园,看看图书馆,看看教学楼、篮球场,校园南边还有一个校办工厂。虽然校园不大,但我很热爱。在企业从事劳资工作5年了,这是第一次站在大学校园里,心里非常高兴,想到可以在这里学习劳经知识,又感到非常光荣。

当时,学校的宿舍、教室等硬件设施有限,为了保证教学,让我们上好课,学校考虑得非常周到,尤其强调作息时间。教务处老师讲:“学习机会难得,学员必须按照作息时间严格要求自己。你们都是劳资管理人员,自然知道劳动纪律的重要性,重视作息时间也是遵守劳动纪律。”从早上6:30起床到晚上21:30熄灯,无论上课、休息、研讨、作业、整理笔记,还是一日三餐,我们干训班90多人都严格遵守作息时间规定,没有一人违规。事实证明,这样做保证了学习效果,达到了学习目的。 

难忘的上课情景

回忆起老师们辛苦上课、认真批改作业的情景,我至今仍觉得感动。李永涛、李福田、陆恒均、刘庆唐、陈平、赵桂青、钟立辉、常广琴等老师分别讲授劳动管理、劳动就业、工资制度、劳动统计等20余门课程,每位老师都是拿出百分之百的力量来教我们,他们不怕麻烦,用大量实践案例来教学,保证我们听得懂,能理解,能消化。

那时没有电脑、课件,老师们是用作文纸写教案,用粉笔在黑板上板书。每天我们7点50左右来到大教室,等待8点钟开课。上午的课程一上就是4个小时,老师们全程站着讲课,而且有走动,有手势,有互动,有交流,每次上课,我们都感到幸福。黑板上的板书写了又擦,擦了又写,一上午不知道写了多少。有时怕我们跟不上记录,老师总是在擦之前问我们,抄下来了吗?我们只要不说话老师就明白,擦了。盛夏天气,90多人的大教室,没有电扇,老师手上、头上都是汗,粉笔灰飘落下来就黏在脸上,有时口腔里都是粉末。我看得真真切切,现在回想起来还想发自内心地说一声:“老师辛苦了!”

教室虽大,学员虽多,但课堂很安静,除了回答问题时,没有人说话。我们都知道,母校是教授劳动专业的最高学府,老师是劳动领域的一流名师,每个人都本着“尊敬老师、珍惜机会、遵守时间、学以致用”的态度,用心学习,为的是取得“真经”,回去运用在工作中。老师们的水平更是高超,用各自独特的教学方法,把理论讲透,并充分结合实践,对于我们这些做过劳资工作的人来说,非常实用。

讲完课后,老师给我们留作业,指导我们如何在作业上把当天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运用,将来做好工作。交作业后,老师还要认真批改,并针对作业结果进一步讲解。下午研讨时,如果老师有时间,就会来到我们中间,参加讨论。老师对三结合就业方针、劳动定额、劳动纪律等问题的实践分析,我记忆深刻,对当时的我们是很大的提高。老师讲,你们与新入校的学生不同,都有工作经验,所以更要培养你们学会在工作中处理问题,如何制定单位内部规定、落实上级政策法规,如何促进单位劳动工作正规化等。这些教导令我非常受益,后来在工作中,无论领导还是同事,都说我懂专业,工作做得不错,有成效。我知道,这些都离不开母校和老师的培养、教导,我一生感恩。 

自觉自律发奋努力

虽然我们是干训班,但大家自觉性很高。下午,我们按老师要求积极参加讨论、认真完成作业,第二天上课按时交作业,没有一个人不交,更没有人不做或抄作业。大家都明白,抄作业等于不会或零分,不能干骗自己的事,不能干耽误学业的事。那时用的白纸或格纸很薄,放在手底下很快就被汗水湿透,所以大家做作业时都要垫上四五张纸。没有人喊热叫苦,都是努力学、努力写。正如李永涛老师对我们讲的:“不流汗水,不动脑子,(是学不好的),学习态度必须端正。劳经涉及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要做好工作必须打好劳经基础。” 现在回忆起来,真是那回事。李永涛老师讲得非常正确。

我记忆最深的是,当时一日三餐在食堂打饭,总能看到很多77、78级的同学与我们一起排队。他们一手拿饭盒,一手拿卡片,小声读或背,卡片上是事先写好的英语词句、劳经概念等。这个场景到现在还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受他们影响,我们也做卡片,将劳经概念、定义写下来,读,背。这让我体会到,学习要下功夫,要珍惜光阴,利用一切碎片时间。

在劳动经济系学习,感受到的是浓厚的学习氛围,不论是谁,都会被感染。这里有老师的指导,有学校的纪律,有学生自身的努力。当时干训班的学员虽然可以利用星期日出校自由活动,但整个学习期间,除了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外,没有一个人出去游玩,连红庙周边都没去过。我们是来求学的,学到真本领为国为民工作,是我们的目标。出去一天,就要影响学习,即使自学也是可以学到不少知识的。来到学校后,学习到如何找时间学习,珍惜一切时间、利用一切时间,这个习惯贯穿了我40多年的实践工作,也是值得发扬下去的传统。 

可亲可敬的恩师

我们上学时的老师,都是经过各方面锻炼的,用当时的话讲老师们各有绝技,但他们仍保持着不断钻研、永不停步的学习精神。为了提高教学水平,老师们互相听课、交流,目的是搞好教学,完成好科研课题,保证学生学习质量。

我清楚地记得,老师们听课,都是手里拿着一个本,坐在教室最后一排,既不打扰学生,也不影响老师授课。比如李永涛老师,当时任劳经系副主任,行政工作多,教学任务重,又负责系里科研,但就算再忙,也会抽时间听课。课间与我们谈话时,李老师说,社会在发展,知识在进步,教学也必须提高。实践运行中出现问题、矛盾,作为老师,必须掌握第一手资料。听课是一种途径,出校调研实习又是一种。总之,对教学有利。刘庆唐老师也经常听课,哪位老师讲课都听。当我们课间问刘老师为什么这样做时,刘老师回答说,这是必须的,吸取别人的长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有利于整体教学。

仅举两例吧,这些事情太多了,数不胜数。老师们做得非常好。 

结业合影

1981年8月31日,干训班结束,召开了隆重的结业式。水利部原副部长刘向三等领导、学校老师都参加了结业式。教务处钱选章老师在讲话中鼓励我们学好劳经知识,打下理论根底,回到岗位与实践相结合,做好劳动工作。刘向三副部长很深情地讲:“你们是北京经济学院劳动经济系的学生,是劳经系培养了你们,今天学院将结业证书发给每位学员,以作证明。你们不要忘记劳经系,不要忘记恩师,今后要在本职工作中用劳经知识指导工作。”

张扬力代表全体学员讲了三点:一是感谢北京经济学院劳动经济系和教务处;二是感谢教我们的全体恩师,老师们在大夏天辛苦了,辛勤劳动付出智慧传授知识;三是回去工作后,不忘恩师教导,努力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劳动经济真正发挥作用,请领导和老师放心,一定不让大家失望。现场掌声雷动,激动的心情难以用语言表达。

随后,我们在学校院里集体合影留念。这次劳资干训班,对于我们来讲,是学到了“真经”。我工作46年后体会更深,学习的意义是深远的,知识的力量是伟大的。

还是那句老话:“一日劳经人,一生劳经情。”不忘母校,感念师恩! 

(写于2022年6月6日)

【作者简介】

张勇,1981级劳动经济系干训班学员,自1976年至今从事劳动人社工作46年,业内资深人士,劳动人社管理专家,天津市劳动学会首批会员。现受聘于天津两所人力资源公司任高级顾问(义务奉献),从事劳动人社方面讲座、座谈、项目制定等工作。

张勇:怀念1981年在母校学习的情景(配图版链接)